司马懿耗死了诸葛亮 因他知道蜀军的这一缺点

《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取得西川后,建国号为蜀,誓言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有生之年必要匡扶汉室,手刃曹贼。刘备死后,诸葛亮承其遗志,安定完后方,兵出祁山,七次伐魏,结局都无果而终。诸葛亮也因操劳过度,病逝五丈原。

伐魏的失败原因有很多,总结以下几点:1用人不当,比如先帝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未听,致使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2君臣猜疑,李严运粮不济,惑言谗上,刘禅召回诸葛亮,导致第六次北伐失败3粮食不足,蜀道艰险,转运困难,导致第二次北伐失败4棋逢敌手,魏军拒守,司马懿看出蜀军弱点是远道而来,粮草不多,随闭关自守,坚壁清野,致使七次伐魏失败。

细细品味七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好像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左右着战局,看似伐魏失败原因重重,好似上天故意为之,其实终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蜀道艰险,运输不力。兵家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人马不能饱食,军队就没有战斗力。什么是精兵,我们首先会认为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没有错,但打造一支精兵的前提是有饭吃,举个例子,*军队几个士兵打不过日军一个士兵,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因为日军吃的好,有史料表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一个人一天的伙食是国军的三倍,一个缺水少粮,天天饭都吃不饱的军队是称不上精兵的。所以古代的战争中,如果粮草被毁,无以为继,多半是军队人心涣散,是要失败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焚烧了袁绍乌巢的粮草,直接导致袁绍几十万人大败。

有人论证过,古代战争时期,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粮草运送到前方,所运送粮草的一半都要被运送民夫吃掉,以此类推,如果要蜀道上运送粮草,转运不便,旷日持久,巨大的中途消耗,运送到目的地时恐怕也所剩无几了,因此在诸葛亮北伐中,多数失败都是由于粮草不继,不得不撤兵。

那么蜀道到底是有多艰险呢?蜀道是通往蜀中的道路,多由栈道组成,先了解一下栈道的制作,栈道首先要在悬崖峭壁上打洞,这些洞开凿的要足够深,尺寸也要合乎规定,其次把匹配的石条或者木桩嵌入洞中,注入填充物,打造结实,最后在石条或木桩上铺上木板,木板相互连接,固定在下方的石条或横木上,整个作业都是在崇山峻岭中,悬崖峭壁上,一有不慎,就跌落悬崖,尸骨无存。顾李白有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蜀中的唯一通道,它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行走在蜀道上犹如行走在天际,放眼望去,群山环绕,峭壁丛生,脚下深渊万丈,一眼看不到尽头,行走起来也要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险象环生,危险重重。

如此崎岖险道在三国时期却是蜀国的军事要道,空手行走尚且艰难,要通过十几万军马又谈何容易,况且栈道宽度非常有限,马不能并行,车不能交错,如果要运输上万人马,没有一定的时日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一、输送的军队过多,旷日持久,军机泄露,敌人早有防备,而且过多的军队也会导致前方粮食不够吃,如果撤退更为麻烦,二、输送军队过少,前方攻城略地兵力将严重不足,兵力不足,战事就没法有效开展。由此可见,艰难不畅的蜀道严重影响了蜀国的兵力投送和粮草运输,是导致北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蜀道在刘备入川时是天然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保全了刘备集团不被曹魏轻易消灭,但在诸葛亮北伐时也成了双刃剑,它增加了运兵时间,贻误了战机,影响了行军速度,导致进不能神速,退不能保全。同时它增加了运粮困难,导致蜀兵多次断粮而归,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消耗了国力,最终使诸葛亮虽然七出祁山,却无功而归,遗憾终生。

在影视作品中,诸葛亮伐魏失败退兵时,曾多次慨然自叹:假若荆州未失,从荆州出兵,水路并进,不出数日,即可直抵许都,又何至于此啊!风风火火的伐魏失败了,追根溯源正是蜀道的掣肘,才让诸葛亮多次出兵,仍旧无功而返。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倘若变蜀道为坦途,历史又会不会改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