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并未输在炮弹数量上输在炮弹质量上

差距不在数量,黄海之战后,北洋海军基地还存有各类炮弹6748枚

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炮弹不足向来被视为一个重要原因。如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当黄海战时,定、镇两舰之巨炮,仅有三颗开花弹,何能应敌……在六小时之苦战中,所发皆小口径之跑也。”事实上,北洋海军的炮弹问题,不在数量不足,而在质量较差。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战前就尽力补充舰上炮弹。他在给旅顺营务处的信中说,“经远回威,望饬将定、镇两舰三十零半生炮用铜箍开花子一百五十颗,十五生炮用四倍长铜箍开花子一百颗,检发该船一律携带来威应用。”这就是说,黄海战前,丁汝昌从旅顺往威海调运了150多枚762.5px口径大弹、100枚375px辅弹。对小炮炮弹,丁汝昌也很挂心,催促天津机器局,“五十七密里快炮应需方块大粒炮,除前到两千磅外,尚短四千磅,洵现孔迫之需。”

因有以上准备,后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的炮弹数量虽不充裕,但也未在战斗中途用磬。北洋海军教习汉纳根说,“到傍晚海战结束时,中国各舰的炮弹已全部打光,幸而未遭敌舰追击,始得集中于旅顺口”;镇远舰帮办管带马吉芬说,“我方最后只剩下三发炮弹”。可见北洋海军所带炮弹虽捉襟见肘,但仍将5个小时的海战支持到了最后。

事实上,北洋海军所存炮弹的数量相当大。黄海海战后,光绪命对海军颇有了解的徐建寅到北洋海军查验武器。徐发现,在威海卫基地,此时尚有各种炮弹6748枚,开花弹和双层开花弹5086枚,占总数的75%以上,此外还有钢弹705枚、凝铁弹176枚、子母弹574枚、群弹207枚。其中绝大多数是在黄海战前拨付给北洋海军的。可惜的是,这些弹药并未在战时装备,而被留在了基地中。

质量才是关键,日舰炮弹采用先进炸药,击中目标几乎能点燃钢铁

北洋海军的炮弹主要为开花弹(榴弹)和实心弹(穿甲弹),前者弹头中填充火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后一种只在弹头内装很少火药或不装火药,然后填充泥土、沙石。实心弹击中目标后不会爆炸,只能借重力和加速度击伤敌舰。当时所说,炮弹“有火药化为泥土者”,其实并非是因军官贪腐而滥竽充数,而是实心弹本就如此。

从徐建寅的查验结果,可以看到,钢弹、凝铁弹等实心弹并不是北洋海军主要装备的炮弹,更多的是开花弹。北洋海军所用开花弹产自天津机器局,在弹头填充黑火药。这种开花弹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炮弹碎片击伤敌舰。黑火药燃烧后所产生的残渣还会附着在膛线上,以至每次发射后,都要花时间清洁炮膛。此外,黑火药燃烧时会产生大量刺鼻的白烟,船员只有等白烟散尽,才能再次瞄准。这对在射速上本就处于劣势的北洋海军来说,当然是雪上加霜。

此时日军则已利用英国人沃尔夫发明的“苦味酸”(被称为“黄色火药”,其爆炸的威力超过TNT炸药),研制出名为“下濑火药”的烈性炸药。用此生产出的炮弹,能引起上千摄氏度的大火,号称连钢铁都能点燃。

很可能是被这种炮弹击中后,“‘定远’火势愈来愈猛,舰体全被黄烟包围,终于不能*运动……”北洋海军12 艘参战军舰中,至少有超勇、扬威、定远、镇远、致远等七艘中弹起火。而镇远舰能在炮击松岛号后,使其燃起大火,也可能是恰好打中了日舰上装有下濑炸药的炮弹。

由天津机器局制造的炮弹,不仅技术落后,工艺也很粗糙。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舰上所配弹药,“大东沟之败(即黄海海战),非弹药不足,乃器之不利也……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者,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黄海战后,广西直隶州知州张秉铨曾探访参战官兵,总结了失败的十条教训。其中涉及炮弹问题时,也只是说有“往往弹子与枪炮缄孔不对”的质量瑕疵,没有谈到数量不足。

总的来说,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拥有相当多的炮弹储备,其在参加黄海海战时,虽没有带足弹药,但也尚可支撑。清、日海军战绩悬殊,就武器方面的原因而言,主要是双方炮弹杀伤力差距所致,而这种炮弹杀伤力的差距,所反映的,又是中日两国军事科技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