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杨戬用什么兵器 中国古代的异形兵器

人上了年纪,对儿时的记忆反倒日渐清晰起来,想起当时读《西游记》,对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崇拜历历在目。他会七十二变,凭借一条金箍棒,探龙宫,闯地府,闹天宫,打遍天上地下。可后来反被小圣二郎神杨戬降服。杨戬有七十三般变化,三件法宝,一是三尖两刃刀,二是宝雕弹弓,三是哮天犬。

打斗时两人赌变化,斗兵器。《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何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说:“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余合,不分胜负。那神君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恶狠狠,往大圣着头就砍。”马增芬西河大鼓《大闹天宫》唱得更是有趣,二郎神杨戬“上三刀,下三刀,左三刀,右三刀,刀刀不离大圣后脑勺,就是一刀也没有刀着。”

除了《西游记》,明代通俗小说《水浒传》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中,有两个使三尖两刃刀的英雄,一个是九纹龙史进,另一个是天目将彭玘。史进是《水浒传》书中出现的第一条好汉,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说道,史进“一张弓,一壶箭,手里拿一把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跨了火炭赤马,来战陈达。只见“九纹龙忿怒,三尖刀只望顶门飞。跳涧虎生嗔,丈八矛不离心坎刺”。天目将彭玘出现在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他是朝廷征讨梁山的先锋之一,乃“累代将门之子,使一口三尖两刃刀,武艺出众。”《三国演义》也有使用三尖两刃刀的战将,那就是袁术帐下的大将纪灵,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袁术命纪灵率十万大兵赴徐州征讨刘备,“纪灵乃山东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与关羽对阵,“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

从上述文字描述中,我们知道,三尖两刃刀与厚背薄刃的传统刀型大不相同,当为一种兼有突刺功能的砍斫兵器。可惜至今没有类似的考古实物资料发现,不能得知它确切出现于何时,终于何代,但也不是毫无踪迹可寻。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幅宋画《免胄图》,为李公麟所画,摹绘唐朝大将郭子仪卸甲除胄,会见回纥可汗,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在郭子仪的部将中,有两名手持三尖两刃刀者。一个骑在披挂具装铠的战马之上,左手揽轡,右手持三尖两刃刀(图二)。

图二 《免胄图》中的持三尖两刃刀的武将(之一)

另一个立在战马旁,也是右手持三尖两刃刀,而左手握在右小臂上(图三),

旁边有持戟者、持矟者。他们都顶盔擐甲,威风凛凛,具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英雄气概。

三尖两刃刀的图像,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器图》有载,只是称谓不同,书中称之为“掉刀”,文字说:“掉刀,刀首上阔,长柄施鐏。从附图看,这种兵器双刃三锋,中锋尤长,身长有脊,后装长柄,柄后套鐏(图四)。

刀头的长度约为全长的三分之一,双手使用,即可左右砍斫,又可向前突刺,兼有刀和矛两种功能。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提到,是清明时节祭祀活动的十种“门外土仪”之一。

查阅史籍,三尖两刃刀(或称掉刀)并不是宋代新创,而在唐代或更早的隋代就已经有了。当时称为陌刀、拍刀或者拍刃。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阚稜传》记载,杜伏威的义子阚陵相貌魁梧,作战勇猛无敌,“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拍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而在殿本中,则把“拍刀”写作了“陌刀”。刘昫《旧唐书?阚稜传》则作“拍刃”,“(棱)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三种书对同一人同一事记载相同,只是兵器名称略有差异,我们推断,很可能是同一种兵器的不同叫法罢了。

《唐六典?卫尉寺?武库令》记载,唐代“刀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二曰陌刀。”这四种刀中,只有横刀、陌刀是军队配备的兵器,“横刀,佩刀也,士兵所佩,名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唐代兵书,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器械篇》记载,唐代一军为12500人,一军中装备佩刀“八分”,陌刀“二分”,也就是在一军12500人中,10000人装备佩刀,2500人装备陌刀。在人手一刀的情况下,使用陌刀的士兵占五分之一。“马军即陌刀,并以啄锤、斧钺代,各四分支”。有这么多士兵使用陌刀,一定是为大规模作战列阵而设,而不是一两名猛将个人所用兵器的特例。

唐代的另一部兵法《李卫公兵法辑本》,“部伍营阵” 中,讲述了当时队的兵种配置,有马军、战锋队、弓手、弩手(弓、弩手另配备陌刀、棍棒)、跳荡、驻队、奇兵等等。每临战,先布列阵形,全军同仇敌忾。距敌一百五十步时,弩兵开机张弩;距敌六十步时,弓箭手张弓搭箭;顽敌进到二十步时,一场肉搏即将展开。这时弓弩手更换兵器,手持陌刀、棍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如果步兵显露败绩,跳荡、奇兵、马军立即向前迎敌,步兵后撤整顿,准备再援再战,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则战锋等各队(步兵)要立即“齐进奋战”,共同杀敌。敌军被击退后,马军、奇兵不可贸然追击,防止敌人使诈。

唐朝军队的战阵是一个立体的,多兵种配合的有机作战整体,其中陌刀队的作用不可小觑,数千上万名手持长柄陌刀的勇士结成战阵,如壁垒,如狂潮,无论迎敌还是与追击,都足以让敌人丧胆。唐王朝建立以后,这种用陌刀队冲阵的阵法,以步兵对骑兵,也让骑劣马,谙弯弓的牧猎民族闻风丧胆,从而造就了不少善用陌刀或陌刀战法的名将。

图四 《武经总要》中的掉刀图像

李嗣业就是一名善用陌刀的猛将,《旧唐书?李嗣业传》称他“壮勇绝伦”,天宝初年,“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天宝七年(748年),高仙芝奉命征勃律,任李嗣业、田珍为正、副陌刀将,遇吐蕃居高凭险据守娑勒城。高仙芝下令午时之前破城擒贼。嗣业率步兵手持长刀冒着滚木礌石,攀登上山。敌兵措不及防,纷纷溃逃,坠崖者、溺溪流者不计其数。随之长驱攻入勃律城,生擒勃律王、土蕃公主。迫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归顺大唐。安史之乱后期,李嗣业、郭子仪和众将率兵勤王收复京师,与贼军对战于香积寺北。贼军势盛,嗣业和郭子仪商量,“今天我们若不拼死一战,有可能会全军覆灭。”于是袒衣赤膊,持长刀大声呼叫,奋力拼杀。敌兵冲上来,被他连人带马砍作两段,接连砍杀了十几个敌兵,方才稳住阵脚。随后,又带领“前军之士尽持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夺命,所向披靡。”遂“与回纥合势,表里夹攻”,大获全胜。“斩首六万级,填沟壑而死者十二三。”这就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陌刀队,陌刀阵法。

唐朝的另一名战将裴行俭,则把陌刀作为偷袭敌人的兵器。《旧唐书?裴行俭传》记载,调露元年(679年),突厥阿史那德温傅反唐,高宗诏令裴行俭率兵讨伐。鉴于敌兵多次劫掠大军粮草之事,裴行俭想出了这样一条计策,诈用粮车三百乘,每车内埋伏携带陌刀、劲弩的壮士五名,又让数百老弱残兵拉车诱敌。另外在险要处埋伏精兵,专等敌人上钩。敌人果然上当。趁敌人解鞍牧马,防备松懈之时,车中壮士骤然杀出,这是伏兵也恰恰赶到,内外夹攻,把敌人杀获殆尽。这是使用陌刀破敌的又一个战例。另外,大唐名将哥舒翰也用陌刀阵破过顽敌。

由陌刀、陌刀队和陌刀阵法,让人联想到了公元前4世纪,欧洲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步兵方阵,他们的军队经过严格训练,把长矛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但近战能力弱,灵活性差,两侧亦受到攻击。而陌刀阵法,不但突显了陌刀的砍斫威力,而且与弓弩手、马军、跳荡、驻队等联合作战,远近结合,攻防兼备,是一个有机的作战整体。但两种战阵相隔时间甚远,不可相互比较,否则就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了。

至于三尖两刃刀,也就是《武经总要?器图》中的“掉刀”,是在陌刀、拍刀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加长正中的前锋,增加了突刺功能,加厚中脊,使刀头不易折断,又增加了重量,提升了砍斫力度。李公麟的《免胄图》与《武经总要》的编撰的时代相同,画中的三尖两刃刀与《武经总要》“掉刀”则可互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