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无辜 不要拿“义和团心态”混淆爱国情感

《环球时报》12月22*登了一篇文章《“义和团心态”浮现于世值得警惕》。作者周少来描述了“当今中国底层抗争运动的‘隐性基因’,”并将其“归纳为四”:一是单向归因,二是极化思维,三是盲目盲从,四是暴戾暴力。从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猜到,作者将上述四种坏品质称之为“义和团心态”,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人的坏品质古已有之,到现在还没改好,所以还要坏事。

这篇文章无甚新意,作者嚼着“中国人劣根性”的烂菜帮子,凡事都以“中国人不行”为立论基础,无需对事实认真分析,只需给中国人贴上既定的标签,就可以嘴里跑着火车地开骂中国人。比方说作者归纳的四个“隐性基因”,有一点宗教常识就会知道,单向归因、极化思维在西方社会的一神教体系中更为突出。中国有着多神教、泛神教文化的肥沃土壤,民众心理层面其实不容易单一化或走极端。再如盲目盲从、暴戾暴力,作者一定知道描述中国人性格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定性,叫做一盘散沙,这与盲目盲从是矛盾的吧?再比如说暴戾暴力,在描述中国人性格时,人们常常会说中国人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以至于有人会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似乎与作者说的中国人暴戾暴力也是矛盾的吧?

事实上,作者描述的中国人四个所谓“隐性基因”,在古往今来的人类历史中,并非中国人独有,所有民族都有这种倾向,就其程度来说,也绝非中国人最强。作者将其作为中国人的典型特征并以此痛批中国人,明显是不合适的。尤其是,为了痛批中国人,还将上述坏毛病笼统地冠以“义和团心态”,更是非常错误的。作者在文章开头,蜻蜓点水地提到了义和团的爱国主义与抗御外侮,然后,通篇都是对义和团、义和团心态的指责,这种手法其实显露出作者本质上对于义和团的否定态度,文章开头给义和团戴个高帽子,只是一种逢场作戏的障眼法而已。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的确有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而义和团的失败在于,它只反对“帝国主义”这一座大山,对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则没有那么坚决地反对。由此我们才会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当时及以后,最痛恨义和团心态就是帝国主义,他们将义和团贴上“排外”的简单标签,一笔抹杀了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野蛮剥削和残酷压榨。作者在文章里学着帝国主义的口吻,对义和团连声发生“排外”的讨伐,难道就一点也不认为,有些“外”的确该“排”吗?难道新旧帝国主义都是天使,凡是排外都是大逆不道?这种论调和结论显然会得到一切帝国主义的喜爱吧?

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社会底层运动,虽然短暂地得到了清*的扶持,但在此前后都受到清*镇压。痛批清朝时,人们从来都不会忘记慈禧太后说过的话:“宁与洋人、不与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见,中国底层民众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求抗御外侮,与社会上层为了自身利益而谄媚洋人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今天,当作者又在以精英的身份痛批“当今中国底层”的“义和团心态”时,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是否怀着与慈禧太后同样的心态?排外不好,媚外就好吗?

的确,洋大人依然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容不得挑战。因此,当洋大人逐渐力衰,面对一切挑战时,用莫须有的“义和团心态”加以丑化,几乎已经是洋大人最后的招数。最近,美国总统侯选人之一唐纳德·特朗普呼吁全面禁止*入境,这难道不是一种“洋排外”?作者痛骂中国人的“义和团心态”,为何对洋人日益高涨的“洋义和团心态”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