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女诗人纪映淮 不忘亡国之恨拒绝清*救济

明末清初的南京女诗人纪映淮,守闺期间即以诗名饮誉江东。后因朝代更迭,落入生活底层,作品也大多散佚。清初著名文人王士禛因欣赏她的才华而不得见,且误会了她的身份,发出一句感慨“不见题诗纪阿男”,结果与纪家人生出龃龉。

闺中才女纪阿男名闻江东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士禛因公事来到江宁(南京),有感于六朝古都与秦淮人事的盛衰变迁,创作了《秦淮杂诗》14首。其中有一首写道:“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此诗是因一首《秦淮竹枝词·咏秋柳》引发的。《咏秋柳》当时曾广为传唱,诗曰:“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虽然写的是草木摇落的秋景,但格调明朗欢快,毫无萧瑟凄凉色彩,末句用东晋谢道韫以柳絮喻雪花为典入诗,暗含自比咏絮才女之意,显露了作者非同一般女子的自信与才气。

这首“秦淮竹枝词”当时唱红了秦淮河两岸,并传唱至扬州。后来到扬州担任推官的王士禛听到这首诗后,极为欣赏其诗风神韵,对该诗及其作者纪阿男的名字留下了深刻印象。

才华超群的女诗人纪阿男

这位得到大名鼎鼎的王士禛赏识的纪阿男,是南京明末清初时才华超群的女诗人。

纪阿男,大名纪映淮,字冒绿,“阿男”是她的小名,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她生活在一个诗书之家。父亲纪青,字竺远,金陵名士,工诗擅文;哥哥纪映钟,字伯紫,明崇祯朝诸生,诗书俱佳。受家风熏陶,映淮自幼就攻经读史、习诗作词。聪慧秀美、才华出众的她尚待字闺中,就创作了许多为人称道的作品,并以诗名饮誉江东。

生长于风光绮丽的秦淮河畔的她,诗作清丽典雅,含蓄隽永。如她及笄之年创作的一首《桃叶渡》:“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名以王郎久,花犹古渡新。楫摇秦代月,枝带晋时春。莫谓供凭揽,因之可结邻。”借东晋王献之与爱妾桃叶的爱情故事,把一个即将出阁的女孩对爱情与婚姻的憧憬表达得纯美而婉转。

今南京夫子庙桃叶渡牌坊上的一副楹联即撷自其中。

著名文人王士禛语失检点

王士禛在秦淮河边抚今思昔,慨叹物是人非的时候,想到那位写出“栖鸦流水点秋光”的秦淮才女纪阿男,可惜她已杳无踪迹了,他在表达对纪阿男倾慕和欣赏的同时,流露出与她缘悭一面的遗憾,怅然叹息道:“不见题诗纪阿男。”

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男人如果对一个良家女子说出这样无所顾忌的话,是极不庄重的,何况纪映淮还是名门出身。王士禛为什么会语失检点?原来,他误会了纪映淮的身份。他在扬州时从歌女口中听说这首诗是从南京秦淮河畔传来的,便想当然地以为其作者是一名烟花女子。

不仅如此,王士禛在《秦淮杂诗》中还把纪阿男和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并列在同一诗题下吟咏,而他当时是一位名震天下的诗人,这样的作品流传开来将会给纪映淮的名声带来多大伤害!自然引发了纪映淮娘家人的不满。

当诗句被人告知纪映淮的哥哥纪映钟后,他非常生气,当即修书一封,责备王士禛道:“公诗即史,乃以青灯白发之嫠妇,与莫愁、桃叶同列,后人其谓之何?”王士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孟浪,随即回函赔礼道歉。

其实,当时王士禛不但不知道纪映淮的身份,更不知她早已孀居,并沉沦在生活的底层。明清鼎革后,纪映淮的人生发生了剧烈变故,陷入生活的困境。

明清易代纪映淮命运逆转

明崇祯七年(1634年),18岁的纪映淮嫁给了山东莒州诸生杜李。虽然莒州的生活条件与环境远不能和南京城相比,但婚后夫妇“分韵联吟,擘笺斗捷”,伉俪情深,琴瑟和谐。

仅仅过了短暂几年,由于异族入侵,纪映淮的幸福时光戛然而止。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南犯,莒州城告急。杜李登高一呼,率领数十位青年协助知州景淑范防守城池。同年十二月,清兵攻破莒州城,守城军民全部阵亡,杜李也英勇就义。纪映淮扶老携幼躲避到乡村才得以免祸。

后来王士禛任京官后,了解到纪映淮的艰难处境,欲让山东沂州府接济一下她的生活,使其诗词才能得到发挥。然而纪映淮不忘杀夫之仇、亡国之恨,以“采薇”自喻,“耻食满鞑馈赠”,茹荼席草度日。

挣扎在艰辛的生活中,纪映淮已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心情从事创作,所作不多的诗词,题材、风格、感情色彩也已和年轻时的作品大为不同。如有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桃源忆故人·暮春》:“楼前花逐东风舞,惟有杨花堪妒,一味入帘穿户,不管愁人顾。枝头杜宇声偏苦,叫得斜阳欲暮,门外残红无数,零落横塘路。”全篇弥漫着感伤、悲苦的情绪。

一代才女纪映淮虽早已似零落的残红飘然而去了,但她卓绝的才华与高洁的品格将永远如家乡绽放的红梅,映照着秦淮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