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个列入将相传的女英雄是谁?
在中国传统戏曲评书中,“女将风采”素来是一个不朽的亮点。北魏有花木兰从军,隋唐有黑白夫人战尉迟,北宋有穆桂英挂帅,南宋有梁红玉破敌,诸多巾帛英豪的风采,波澜壮阔的人生,丝毫不逊于沙场须眉,更在代代读者观众中广为流传。
但上述故事,或为虚构,或是真实人生基础上的“艺术加工”,但晚明乱世,却实实在在出了一个女英雄,她在国家危亡时挺身赴国难,为挽大厦将倾的明王朝,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她的故事不必虚构,没有艺术加工,却与戏台评书中的各路女中豪杰一样,以其壮怀激烈的人生,冲撞着国人心中恒久的血性:秦良玉。
一:石柱媳妇初建功
秦良玉,字贞素,重庆忠县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女军事家。
秦良玉生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她的家族是巴蜀地区的大户。秦良玉的父亲秦葵,是明朝的一个贡生。虽是书香门第,却一直有结社习武的传统,秦家的祖训就是“持干戈以卫*”,早年他们就在当地集合乡勇,编练民团,几代下来渐成规模。
早在嘉靖年间谭纶平定四川*时,秦家乡勇皆有参战,秦葵还曾立有战功。都说女儿类父,秦良玉也不例外。生在这样的家庭,既受儒家忠义思想熏陶,更受客家尚武精神传承,少年时的秦良玉即展现出文武全才的资质,自小和兄弟们一道学习骑射武艺,练到却比其他几个孩子都好。兵法韬略更是悟性极高,每与父兄纵论带兵之道,常侃侃而谈,挥之方遒。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千金小姐”的秦良玉,并非是想象中的“小家碧玉”,依照现代人对于秦良玉遗留战甲的估算,她的身高约在一米八六左右。曾与她并肩作战的明朝四川总督李化龙曾形容秦良玉“剑眉鹿目,姿容秀美,体魄雄壮”。那时候的秦良玉芳龄二十六岁,俨然英姿飒爽的女战将。
英雄配英雄,二十一岁那年,秦良玉与四川石柱宣抚使马千乘喜结连理,这位石宣抚使也大有来头,其祖上正是大名鼎鼎的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在明王朝的军事史上,马家石柱精兵,曾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家族特有的“白杆步兵”,素来是明朝强军,早在明英宗时期的征麓川之战时,面对麓川叛军的大象阵,石家白杆兵就勇担先锋,以血肉之躯冲击叛军象兵,如林长矛,竟杀得敌人大象嗷嗷狂逃。白杆军之骁勇,从此天下闻名。
到了马千乘这一代,马家勇士虎威不减,秦良玉带去马家的“陪嫁”,是秦家珍藏多年的十八卷历朝兵书。针对这时期战场热兵器地位日重的趋势,秦良玉帮助丈夫更革战法,在保持白杆兵骁勇善战的同时,大量装备火枪武器,形成了白杆长矛与精良火枪协同作战的战法,她更效仿秦家军阵,设立了以四川梆子发布军令的方法,依照梆子声音长短的不同,部队演变不同的战法。秦良玉的到来,令马家白杆军如虎添翼。夫妻俩恩恩爱爱,夫唱妇随,数年苦心经营下,马家白杆军,渐成西南劲旅。
秦良玉的牛刀小试,是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播州杨应龙*。彼时杨应龙悍然起兵,攻陷四川重庆,泸州等地,兵逼成都。万急局面下,秦良玉夫妇慨然从征,率三千五百劲旅出击。这支奇特的白杆兵,也第一次让来自中原的明军大开眼界:他们手持四川特产白蜡树做成的长矛,枪头上配铁钩,抢尾配铁环,既可捅杀亦可砍杀,更可用铁环做锤重击,他们翻山越岭腿脚敏捷,如在平地上疾驰,战阵之上更凶悍无比,俨然大明朝第一山地战劲旅。秦良玉夫妇出征后连战连捷,将骄横的杨应龙打的稀里哗啦。
次年四月,明军转守为攻,进兵至杨应龙的咽喉地带—贵州桑木关。此地易守难攻的地势,让刚刚从抗倭援朝战场上凯旋的明军傻了眼,这次白杆兵又大显神威,他们以白杆抢攀挂城墙,像攀岩运动员一般快速*,一举登上敌城。惊愕的城头叛军们还没缓过神来,接着就成了白杆军的抢下鬼。桑木关一破,杨应龙大势已去,不久之后明军杀入杨应龙老巢,绝望下的杨应龙上吊自杀。
平乱之战,让秦良玉名满天下,明朝四川总督李化龙自掏腰包,打造了一面刻有“女中豪杰”的金牌,赠予秦良玉表敬意。马千乘也获明朝彩缎奖励。这位战场上的铮铮铁汉,其实是个憨厚寡言的人,多年征战明朝给予的赏赐信物,他皆封存入家中,从不轻易拿来示人。平日也绝口不谈往日功劳。但如此人物,未死在沙场之上,却命丧于小人陷害。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石柱当地发现银矿,万历闻讯后,即派宦官邱乘云做税使,来石柱当地收税,没想到邱乘云眼红银矿,竟张口*一万两白银,否则就要石柱乡民整族搬迁。刚直的马千乘愤然拒绝。结果邱乘云罗织罪名,诬陷马千乘谋反,竟将马千乘押解回京,三年后死于京城诏狱。
逮马千乘时,石柱军民群情激奋,持械与邱乘云的税棍们对峙,但马千乘身正不怕影子歪,命令部下不准轻举妄动,慨然上了囚车,要到京城与邱乘云评理,谁想一去竟然永别。马千乘被拘押的三年里,秦良玉上下奔走营救丈夫,但此时万历皇帝怠政,群臣忙着党争,无人过问这位大明功臣的生死。直到马千乘死讯传来,石柱当地上下悲愤难忍,一时间*报仇的呼声甚嚣尘上。身负家仇的秦良玉却格外冷静,她耐心劝导乡亲百姓,整顿当地军务,承袭了丈夫的土司一职,很快安定了人心。此后兢兢业业治理地方,未生任何不满之言。
二:辽东浴血惊天下
马千乘含冤而死八年后,秦良玉极其麾下白杆兵再赴国难,对手,却变成了号称十七世纪世界最强骑兵的劲旅---满洲八旗。
此时已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努尔哈赤的女真骑兵早已肆虐辽东,明朝先遭萨尔浒之败,接着又因辽东经略袁应泰瞎搞,被努尔哈赤采取反间计,里应外合夺占沈阳。溃烂局面下,明王朝想起了长期遭他们薄待的马家精锐。辽东开战后,秦良玉先命其兄长秦邦平和弟弟秦民屏,率领三千精兵先行赶赴辽东,部队到辽东后还未休息,就被心急火燎的袁应泰派上了战场,他们与从浙江赶来的童仲揆部合兵,不顾鞍马劳顿,一齐驰援沈阳。但他们赶到浑河时,沈阳却已沦陷,这支总数仅有六千人的川浙步兵,一下子与努尔哈赤的六万主力骑兵遭遇。
强敌压境下,川浙精兵在浑河北岸扎营列阵,向兵力绝对优势的清军“亮剑”。大战打响后,努尔哈赤先派扈卫精骑冲阵,被白杆军击退,随后又以后军大功。白杆军结阵迎敌,火器齐发,战斗异常惨烈,优势兵力的八旗军不但毫无进展,反而一上午就损失数千人。相持不下间,努尔哈赤紧急命令沈阳城刚刚投降的明朝炮手,以大炮向白杆兵猛轰,更集中五倍于白杆兵的精骑猛冲。
敌众我寡下,白杆兵终于不支,防线被八旗军陆续突破,但顽强的川军们依然死战不退,直到日暮西沉时,除了秦民屏率少数部队突围而出外,两千白杆精兵壮烈殉国。与此同时,和白杆兵并肩战斗的童仲揆部浙军,也血战到最后一刻,全军在寡不敌众,阵线被突破的情况下,抱定必死之心,向八旗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反冲锋,全军一百多名将领和数千精兵皆慷慨捐躯,这支与白杆兵并肩作战的浙军,就是戚家军最后的骨血。
浑河岸的这场悲壮厮杀,白杆兵与浙军并肩战斗,以众敌寡,此战八旗军伤亡惨重,清朝人魏源称之为“辽左用兵第一血战。”而战法独特的白杆兵,也让尝够了胜利滋味的八旗骑兵,第一次知道了厉害。浑河血战的慷慨壮烈,以震撼了明廷上下,秦邦平殉国的噩耗传来后,天启皇帝朱由校称赞此战“凛凛有生气”。又加封秦良玉二品武官。
但刚刚经历丧兄之痛的秦良玉,此时更难忍受的,却是明朝正规军对她的排斥,明朝军队派系分化严重,尤其是北方边兵,打仗虽然脓包,窝里斗却一点不差,秦良玉驰援山海关时,就曾遭守关军将刁难,嘲笑他们是“蛮夷军”。浑河血战时,受命支援白杆兵的原带风堡总兵李禀诚,眼见战事激烈,却吓的拔马就逃,事后竟然还在秦良玉面前摆“正规军”的谱,态度极其傲慢。但秦良玉以国事为重,对这些丝毫不计较。继续兢兢业业守护国门,这期间,她还受命平定了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的*,稳定了明朝的西南大后方。
白杆兵与八旗铁骑的再次交手,发生在明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此时已是“后金”政权的满清八旗,绕过明朝重兵把守的辽东防线,经河北入寇北京地区。明王朝一时乱了手脚,接到勤王命令后,秦良玉马不停蹄,率五千白杆兵奔赴京城。这时北京周边的救援部队多达二十万,但摄于后金八旗铁骑的兵锋,竟无人敢战,仅在周边观望。
秦良玉迎难而上,以五千精兵屯兵宣武门外,与后金精兵对峙,此时的北京局势,已遭的不能再遭,皇太极虽暂时后撤,但北京城外的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镇,大明都城,俨然成了八旗军案板上的弱肉,随时相剁就剁,为挽救危局,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决定发动反击,收复四城,秦良玉再次主动请缨。
是年二月,秦良玉和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密切配合,先攻滦州,白杆兵再次发挥善于攀爬的优点,持白杆抢强登滦州城门,一举奇袭成功。次日,明军又攻迁安,再次攻克。为打退明军,留守四镇的金将阿敏主动出击,企图在遵化与明军决战,结果明军先用炮轰,再以白杆兵正面出击,辽东骑兵两翼包抄,数千八旗铁骑,一下子被白杆军长矛捅成了稀巴烂。阿敏不服,又在永平城下摆开了阵势,又被明军打的稀里哗啦。仅用五天的时间,沦陷的关内四镇全部收复,骄横的八旗铁骑,在付出了惨重伤亡后狼狈逃进关内。在这五天中,秦良玉衣不解甲,屡屡冲锋在前,和八旗铁骑硬碰硬的厮杀。这场被称为“遵永大捷”的胜利中,她居功至伟。
北京保卫战结束后,立下大功的秦良玉,得到了崇祯极高的礼遇,崇祯在平台召见她,并赠彩带等赐物,但比起协同作战的辽东军所得的大笔白银抚恤,秦良玉的封赏却可谓刻薄。但忠诚卫国的秦良玉并未怨言。战后,崇祯命她守御川地,防备此时已然兴起的“流贼”张献忠。
三:保卫西南功业传
秦良玉和张献忠等农民军的血战,开始于崇祯七年(1634年),很长一段时间里,白杆兵都是农民军的噩梦。
从崇祯七年(1634年),秦良玉以数千白杆兵解夔州之围,杀退进犯四川的张献忠开始,秦良玉的主要对手,就是此时窜扰中原大地的各路农民军。对于以流动作战为生的农民军来说,物产丰饶的四川,正是他们眼中的肥肉,之后几年里,秦良玉相继击败罗汝才,张献忠等各部侵扰,但好景不长,崇祯十二年(1639年),反复无常的张献忠在向明王朝投降两年后,趁明朝忙于辽东战事时再度*,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计划的杨嗣昌统兵南下征讨。
这个杨嗣昌是个战略家,四正六隅四面望确为好计,但实施上,他却错漏百出,双方先在荆襄地带鏖战,杨嗣昌起初旗开得胜,将张献忠赶入湖广,此后急于求成的他,一口气将四川精锐全部调到身边,全力搜杀张献忠,却导致四川本地防务空虚,张献忠在捉了几天迷藏后,反而掉转枪口杀奔了夔州。
这时的秦良玉,麾下白杆军精兵已有数万人,闻讯后立刻驰援。但四川巡抚邵洁春无能,竟然荒唐的将秦良玉三万部队分成两半,一部分屯驻在夔州城内,结果,善打山地战的白杆兵虎落平阳,反而趁机被张献忠包围,对邵洁春的瞎指挥,秦良玉颇有怨言,但素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她,还是选择了执行命令,夔州一战,白杆兵失去了地势优势,以三万兵马抵挡张献忠数十万大军,被杀的全军覆没。这也是秦良玉戎马一生里,第一次惨痛的败仗。成都沦陷,导致秦良玉多年苦心经营的白杆精兵,一战大多尽墨。
秦良玉回到石柱家乡,重新整顿兵马,以图恢复,不到几年的时间,一支近万人的新白杆军重新建立起来,然而就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王朝灭亡,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结束了苦命的一生。
噩耗传来,秦良玉悲痛欲绝,在石柱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几次痛哭至昏厥。这时已经占据荆楚大地的张献忠,又再向四川杀来。偏偏南明派来的四川巡抚陈士奇也是个草包,秦良玉苦心绘制四川地图,建议陈士奇派重兵防御入川各隘口,阻止张献忠西进,皆备陈士奇拒绝,这位根本不知兵的大文官偏爱瞎指挥,把全蜀境内的几万大军统统集中在了成都城,满以为大军驻扎在身边,他自己就安全了。
结果事与愿违。
张献忠率几十万大军一路杀来,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直扑成都。秦良玉闻讯后,立刻亲率麾下一万多白杆兵在夔州阻击,一场恶战之后,秦良玉终于不支退走。之后张献忠乘胜追击,连下成都,重庆各重镇,尽占四川大地,那位瞎指挥的陈巡抚,被张献忠俘虏后骂不绝口,英勇就义,却是很有气节,但明朝的大好西蜀国土,就在他的荒唐指挥下断送的,一同被断送的,还有秦良玉的一颗救国之心。
摄于秦良玉的威名,张献忠在占有西蜀,甚至建立大西政权后,一直不敢染指秦良玉镇守的石柱地区,他也曾着力拉拢,派人送来了册封秦良玉的印象,秦良玉愤然拒绝,坚定宣布:“石柱有敢从贼者,皆族株之。”
噩耗接踵而来,秦良玉的爱子马祥麟受命镇守湖北,在血战后壮烈殉国,临终前给秦良玉留下遗书:“勿以儿安危为念。”
秦良玉得知后并未落泪,相反朗声大笑:“好,真我好儿也!”
之后的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各政权,皆曾派人册封秦良玉,值得一提的是,南明隆武政权在1646年封秦良玉为“忠贞侯”,她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战功封侯的女将军。
1648年,这位一生忠于国事的爱国将领,带着未能匡扶*的遗憾,闭上了疲劳的眼睛,其孙马万年将祖母葬于龙山。而她所镇守的四川石柱地区,此后一直坚决抵抗外来入侵,无论是张献忠的大西军,还是入关的清军,多次进攻皆不能讨得便宜。
直到天下一统后的清朝顺治十六年(公元1660年),在得悉南明永历政权已灭亡后,其孙马万年才宣布归顺了清王朝。秦良玉的不凡一生,即使是她的敌人清王朝也甚为敬佩。清军占领石柱后,曾为秦良玉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清朝康熙,乾隆两朝,还曾由*出资修建祠堂。而在清朝人编修的《明史》中,她也是唯一一个被列入将相传的女子,不但是明王朝的唯一一个,更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