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蒋介石为什么要劝*别送他回南京?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抓了送他回南京的*,并软禁了张一辈子。
其实历史还有你不知道的一面,蒋也委婉提醒张别去南京。
1936年12月25日,张陪蒋到西安机场,蒋说:“我们兄弟两人,大仁大义,从不抱怨,将来历史记上一笔,流芳百世。”
*很激动,更表示要亲自送蒋回南京。蒋介石说:"我们兄弟两人谅解,你到南京就不好办了,他们打你的主意,我就遗臭万年了。”蒋劝张不要送,张性情中人,动了真情,坚持己见,一起上了飞机。那为什么还抓张呢?因素多了。
蒋介石和*都劝*,"别去南京,去了你就回不来了"。但张少帅就是不听,还是去了。为什么蒋介石和*都劝他别去南京?既然老蒋也劝他别去,那去了不扣押他不就得了吗?可事情的演变,就不是人们所能左右的了。
1936年12月12日, 杨虎诚和*发动西安事变,对蒋"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一干人,要求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内战政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不是私人恩怨,是攸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是个人都知道,更何况蒋介石这个政治高手。蒋虽有一万个不愿意,但他也不是糊涂虫,怎么会不明白扣押张的后果将是一件不得人心且臭名昭著的事呢?所以当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之后,*为了表达自己对委员长的歉意,执意要亲自把蒋送回南京时,有两个人是反对并力劝他的,一个是*的*,另一个就是被他逼着抗日的蒋介石。可两者劝他别去的理由却不一样。
*劝*别去南京,是基于*与*十几年斗争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蒋可能会报复张。因此,为了*本身的人生安全和几十万东北军的稳定,坚决反对*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只是***们得出这个意见,去转告张本人时,已经来不及了。据记载,1936年12月25日,*得知张少帅要亲自送老蒋回南京的消息时,马上去张的官邸,但张和蒋等已经去机场了。周又马上驱车去机场,但当他到达时,飞机已经起飞了。*站在机场里急得直跺脚,连声喊:"晚了!晚了!”如果机场有电话的话,历史可能不一样了。但西安机场当时却连部电话也没有,造化弄人!蒋乘飞机从西安起飞,经洛阳转往南京。
蒋介石在被抓住扣押后,之所以一直未答应联共抗日的主张,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作为国民*的最高*,居然被手下逼着抗日,无论多么正义,但他的威信和面子严重受损,脸上怎么过得去呢?必须要有个台阶下才行。
这个台阶,除了别逼他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外,总还差点什么。
第二,自己一石二鸟的剿共削张计划落空了。
第三,国际声望受损,会引起盟友对自己领导能力和对国內局势控制力的怀疑。但蒋介石对*的情感是复杂的,毕竟中原大战中,要没有*几十万东北军舍命相助,有没有他蒋中正的今天还两说呢。
作为一个传统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又怎么能不记得呢?更何况,两人曾义结金兰。因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态度不那么坚决的,淡淡的提醒*:“形势复杂,别离开西安。"可惜,重义气,內心感觉愧对蒋的他,没明白。
因此,从个人情感和道义上说,蒋是有不扣押和软禁*的理由的。但就他说的,"形势复杂",那什么形势呢?主要指以下几个了。第一,*是东北军的主心骨,灵魂人物。如果*离开,会不会引起东北军大乱呢?难测。第二,*内派系林立,如果不严厉惩罚*和杨虎诚,谁也不敢保证没有效仿者。第三,党內的压力,喊抓张,杨的人不在少数。第四,出于个人感情和面子,也是个难题。所以蒋委婉提醒*别去南京,去了,就真的让他骑虎难下了。
当*去了之后,蒋介石先把*安排在南京饭店里,不管也不问。他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先令杨虎诚统领东北军,又逼杨辞职出国考察,把张杨的军队分割瓦解控制住,才回来"照顾”*,这样的话,就不担心东北军乱或转向*了,两者都是蒋所不愿看到的。从1936年12月26日蒋到达南京,一个多星期后才加强*所住饭店的警戒,实际是软禁。随后逮捕*,交军事法庭审判,被重判之后又特赦,并答应赵四小姐到南京陪伴*。在此过程中,可见蒋内心的矛盾与复杂。当然,也借此机会,瓦解了两大地方实力派军阀,*东北军和杨虎诚西北军,也可谓一举两得:既惩罚了张,杨,加强了实力;同时也对各派有个交待,不杀张也不让他坐牢,仅是软禁,这也照顾到了自己内心对*的感情。
总之,蒋委员长婉提醒*别去,是怕自己骑虎难下,抓张或不抓张都为难;同时也怕引起东北军*,一旦倒向*,于己更不利。而张去了后还是被他抓了,则是由于*內部派系斗争的压力,惩罚以敬效尤,重树威严;再者,已控制住了张的东北军,东北军将领们没有伐蒋,也没投共,蒋没了顾忌;其三,乘机加强*军,削弱甚至瓦解东北军和西北军。这就是蒋介石一边不怎么希望张去南京,态度暧昧不坚决,而张去了他又软禁的原因。(夜狼文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