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权力失控的恐惧是我们的附骨之疽

距今差不多1600年前的南北朝时代,在中国南方建立起一个政权——宋,史称南朝宋,或刘宋。

宋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最“长寿”的一个,立国60年,历经9位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暴君迭出的王朝,9个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武帝刘裕、第三任皇帝文帝刘义隆,以及最后一个完全被权臣萧道成控制、*的儿皇帝顺帝刘准之外,其余6个皇帝都表现得极为暴虐、荒淫。

不过,我今天要讲的并不是这些暴君的昏暴劣迹,相反,我要讲的是三任文帝刘义隆。

对刘宋王朝和刘义隆这个人,很多朋友可能不是那么熟悉。但辛弃疾的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该算是老少皆知,人人都能背诵那么一两句了。特别是那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的就是宋文帝刘义隆。

刘义隆是刘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他做了30年的天子,只用了一个年号——元嘉。

话说东晋末年,变乱四起,先是权臣桓玄废掉晋安帝司马德宗,建立短命的楚帝国,从而引来刘裕起兵勤王。桓玄只做了六个月的皇帝,便被勤王军干掉了。于是,司马德宗重新登上皇帝宝座,不过,实权却在刘裕手中。在谋杀了司马德宗后,公元420年,刘裕接受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禅让”,建立了自己的刘宋王朝。

刘裕虽然只做了两年的皇帝便病死了,但他开创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历史传统。在刘裕得位之前,历史上的亡国之君虽然也有被杀害的,但还未形成传统。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虽然失位,却也能寿终正寝;司马炎建立西晋时,魏元帝曹奂废封陈留;包括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吴国孙皓都得以善终。

然而,历史从420年刘裕登上皇位开始,亡国之君不但会失去一切的权势,连自己的性命也不能保留,甚至整个家族都会遭遇斩草除根之祸。

公元422年,刘裕病逝,临终前将十七岁的儿子刘义符托付给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

刘宋王朝的二任少帝刘义符是个十分不靠谱的主。他将宫廷和朝堂当成了游乐场,根本不把军国大事放在心上。刘裕一死,北方强大的北魏帝国便大举南下,希望借机灭掉刘宋。前线战事如火如荼,皇帝刘义符却不闻不问。

四个原本受命辅佐刘义符的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索性发动政变,将其废黜并杀害。刘裕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也是个性情轻浮、行为放荡之徒。所以,徐羡之等又派人刺杀了刘义真。同时,前往江陵(湖北江陵)迎立宜都王刘义隆,这就是刘宋王朝的三任文帝。

就像在一堆网红脸里,你会觉得papi酱也算美若天仙了。比起刘宋王朝其他那些极端不靠谱的帝王们来,刘义隆可谓“英明神武”,他治下的元嘉年间在历史上有“元嘉之治”的说法。

刘义隆谥号“文皇帝”,他的经历的确有点像西汉王朝的汉文帝刘恒。同样是开国皇帝的儿子,原本皇位怎么都轮不到他的头上,却同样在经历了宫廷政变后,被发动政变的臣子迎立。不过,刘义隆可没有刘恒的睿智和肚量。在被迎立为帝一年之后,他便开始了残酷的大清洗,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这一干迎立自己的功臣全部干掉。

历史上对这次大清洗的记录,一般是说刘义隆为巩固政权,在为国家*消灭权臣。事实果真如此吗?

早在宋武帝刘裕临终托孤时,就曾将太子刘义符叫到病榻前,跟他说:“檀道济虽有干略,却无远志……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

徐羡之等人欲废掉少帝刘义符。有人提醒檀道济,问他打算效仿霍光,还是曹操?如果效仿霍光就废掉皇帝;如果效仿曹操,就不要废。因为少帝不废,天下难安,但政治混乱,曹操这样的人才能招揽人才、争取民心。

政变后,刘义符、刘义真双双被杀,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准备迎立刘义隆。刘义隆疑虑重重,本不敢东下。其心腹、司马王华分析认为,徐羡之出身贫寒、才能中等,傅亮则不过是个白面书生,他们都没有什么野心;更何况,先帝刘裕功盖天下,这些人都是托孤重臣,反叛的可能性极小。就这样,刘义隆才放心从江陵出发,到建康顺利坐上皇帝宝座。

从以上对发动政变的四人的分析,以及刘义隆登上皇位后顺利接掌大权,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并非野心家、阴谋家。他们擅行废立,的确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希望能推举一个更适合作为君王的人,安定刘宋*。而杀掉刘义符、刘义真,恰恰说明他们手中并无绝对控制大局的实权,害怕二人不死,将来报复,这才下了杀手。

历史上的权臣是什么样?远有西汉霍光,立废刘贺,迎立宣帝刘询。尽管汉宣帝刘询与霍光同乘一辆马车时,有如芒在背之感,但在霍光去世前,整个霍氏家族还是如日中天。近有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一连杀掉司马家族两个帝王,最终起而代之,建立自己的王朝。

对于这些,聪明如刘义隆怎可能不清楚呢?真正的权臣,是不可能让十八岁初登大宝的他大权在握的。

刘义隆是怎样搞大清洗的,我便不再赘述。我想要追问的是,既然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并非权臣,并不能威胁刘义隆的权力,甚至是他能得到皇位的大功臣,刘义隆为何迫不及待地要将他们置于死地?

答案也许就在四个字上——擅行废立,即便这种擅行废立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

区区几个大臣联手就能擅杀天子,内震朝堂,外据重镇,这对皇帝来说,就是权力失控。权力失控的结果是可怕的,特别是在刘裕重新定义了“亡国之君”后。如今的亡国之君已不仅仅是失国失位那么简单,国破便会身死,更会遭遇整个家族被*殆尽的命运。

刘义隆登上皇位后,为防止权力再度失控,可谓费尽脑汁,在位的30年中,对自己的权力班子,一共进行了三次流血大清洗。

第一次,当然就是除掉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侥幸得以逃脱。不过,在第二次大清洗中,檀道济便不那么走运了,因为刘义隆弟弟彭城王刘义康的算计,他和自己的十一个儿子、两员部将悉数被杀。檀道济是刘宋王朝的著名将领,在刘宋与北魏的军事对抗中,檀道济是主力战将。诛杀檀道济等同于自毁长城。而刘义康也没能逃脱哥哥的清洗,在刘义隆的第三次流血大清洗中被干掉……

刘宋皇族的这一幕幕在我们的历史上曾无数次上演,手足相残,至亲骨肉相害,致力于斩草除根的政治*……我们是一个被权力绑架的民族,对权力失控的恐惧如同附骨之疽,一直在啃噬民族曾经健康的肌体。

为防止权力失控,历代帝王都想方设法加强*集权。殊不知,大权独揽的滋味固然美妙,但其实,集权本身就是权力失控的表现,因为没有任何人、任何方法能够约束权力。

历史的吊诡就在于,刘义隆日防夜防,却仍旧无法防止手中权力的失控。公元453年,刘义隆被自己的儿子、太子刘劭弑杀。仅仅二十多年后,公元479年,权臣萧道成从刘宋王朝手中夺过皇位,尽诛刘宋皇族。

在集权制度之下,无论如何小心谨慎,权力迟早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