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悍妇 逼着与丫鬟私通的丈夫吃鸦片烟自杀
李仲轩的母亲王若萳,是近代爱国将领王锡朋的重孙女。王锡朋五十五岁时,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阵亡,官至“从一品”。
1841年10月,浙江舟山抗英保卫战持续了六个昼夜,中方官兵每日每人只有三碗稀粥。当炮管热得红透,不能再发炮弹时,王锡朋率将士以长矛砍刀与英军对杀,共打退英军九次进攻。
王锡朋右耳部受伤后仍坚持战斗,最终头部中弹而死。在清朝的官方记录中,他的尸体周围有十多名英国士兵的尸体。
在中国档案馆编写的《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中,记载他率领的寿春兵杀敌最多。英国占领舟山后,将王锡朋的尸体碎尸了。没有了尸身,芦台老家坟地埋葬的是他的衣冠。
王锡朋1808年中了武举人,二十八岁入京任二等差官。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同时精通兵法。他任寿春总兵后,寿春部队以打硬仗著称,有“敌见寿春兵即远遁”的说法。
他在民间号称“仁义将军”,因为他善待下属士兵,从不扰民。一次行军途中见一名士兵无伞,便叫士兵和自己共用一把伞。在一次行军途中遇到了一个被遗弃的男孩,就将这男孩收作了马童。
这位马童调教马有绝活,出现了多次马通灵的事。王锡朋在行军路上,马突然不走了,鞭打无效,马驮着王锡朋向另外一条道上跑,死活不走预定路线,王锡朋心有灵犀,就此改了道。后来查明,预定路线上有敌人埋伏。
马童跟随了他十八年,曾在战场上将王锡朋从死人堆里背出来。所以,在芦台王锡朋的墓旁,便是马童的墓。仆人葬在了主人家的坟地里——这破例的事情,在北方广为传颂。
著名的京剧武戏《铁公鸡》便借用了王锡朋和马童的典故。铁公鸡是一位太平天国将领,一毛不拔是铁公鸡,形容人吝啬金钱,这里则说的是这位太平天国将领赏罚分明,治军严格得一丝不苟。
《铁公鸡》中最有名的一段戏,就是描写清军将领相荣中了铁公鸡的埋伏仓皇而逃的情景,最后相荣昏迷,他的马童张家祥背他逃出了火海。这是一段难度很大的戏,要以舞蹈来反应相荣的心情,相当于音乐里的华彩段落。当时天津人多说这段戏借用的是王锡朋和马童的典故。
舟山保卫战,他原本可以不战死,因为他本在宁波驻防,是到舟山救援的。在舟山第一次击退英军后,他接到调令离开,舟山将领们为他饯行时,得到英军很快要再次进攻的消息,他选择了留下。
他阵亡时五十五岁,被赐封为“第一刚节公”。之前四十六岁时,在湖南一次战役他奋战五昼夜,受道光皇帝赐封为“锐勇巴图鲁”,巴图鲁是满族语,意为勇士。
王锡朋的长孙夫人性格要强,另一种说法是凶悍,后人褒贬不一。她生有三子,长子王燮,次子王照,三子王焯。长子是世袭武官,后两个儿子都是进士。
亲戚背后管她叫“大王熙凤”,意思是比《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还厉害。她的丈夫叫王楫,与她性格不合,所以他的生活起居多由她陪嫁过来的丫环照顾。丫环被称为“二姑娘”,与王楫日久生情,王楫许诺将二姑娘立为二房。
当时男人三妻四妾是普遍现实,丫环作妾也不新鲜。但她不同意,一说二说不行,王楫便说:“你非不同意,我就吃鸦片。”
那时有身份的人家多备有鸦片,除了给有此嗜好的客人用,主要是用于药用的。她便叫:“来人,上鸦片,家里有多少都拿上来!”
佣人们只好拿上鸦片,王楫面子上下不了台,拿起鸦片吞了。佣人们要救人,她则绝望了,吼:“为了个丫环自尽,罢了,罢了!”然后抽出刀,说谁敢救人,她立刻杀了谁。
王楫便这样死了,丫环二姑娘也要撞死殉情,被她给骂住了,说:“没你事!”二姑娘平素就怕夫人,给夫人一骂就吓住了,没死成。
王楫之死对外声称是病逝,二姑娘整日哭,更怕夫人了,很快就真的病死了。夫人逼死丈夫的事,家人都不敢提。夫人的性格从此更加严厉,她的三个儿子都怕她,都想学业有成,早日离家。
相关阅读:爱国将领王锡朋(来源:舟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锡朋字樵慵,顺天府宁河县(今属天津市)人。少年攻读儒学,博览典藉,胸有大志,善书法,喜韬略,好骑射。嘉庆十三年(1808),中武举人。曾充任兵部差官,捐升固原游击,道光六年(1826)随同陕甘总督杨遇春,平定*张格尔之役,自大河拐至回庄,英勇善战,赏戴花翎。后来,在进军喀什噶尔和英吉沙、叶尔羌、和阗等地战斗中,又屡立战功。道光十二年(1832)又从提督罗思举参预平定湖南苗民起义,并辗转湖南、广东,平定瑶民起义,赏锐勇巴图鲁名号。道光十三年(1833),任福建汀州镇总兵,道光十八年(1838)调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道光二十年(1840)调吴淞,协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防守吴淞要塞两个月,曾炮击大小英舰两艘。王锡朋亲自训练的寿春兵,以骁勇善战驰名,“英人闻风远遁,数月不敢窥。”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七日英军侵占定海。
同年八月,王锡朋从吴淞调赴宁波,任镇海诸军翼长。翌年二月,王锡朋和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带兵三千人,收复定海。
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间,英舰29艘,麕集舟山群岛黄牛礁一带,侦察定海洋面。三镇总兵原先皆守城,大敌当前,乃分守要地。王锡朋守晓峰岭,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守竹山门,定海镇总兵葛云飞踞守土城。
10月28日激战进行到第3天,英舰“摩底士底”号、“哥伦拜恩”号、“复仇神”号,连樯驶进,攻打晓峰岭,开炮三、四百发,王锡朋率部隐伏石崖反击,无一伤亡。后来,英军50余人,驾驶舢板船,由竹山门登陆,被郑国鸿率部放抬炮击退,杀伤多人。与此同时,英国侵略军大队在螺头登陆,进攻晓峰岭,因晓峰岭无炮台,左营游击胡德耀指挥部下全力抵抗,在战斗中胡德耀被子弹打中右手心,骨碎脉断,当即昏死。王锡朋率兵接替他的阵地。傍晚,英军绕至定海城南,占领五奎山,英海军司令和舰队也从黄牛礁纷纷来到定海港。
连续五天五夜的交战,清军死守阵地,英军洋枪大炮难以攻克。最后由内奸向导带领,于10月1日早晨在大雾掩护下,从定海西边海域螺头偷偷登陆。英军发动全线进攻,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晓峰,一路攻竹山门。
五奎山的英军在大炮掩护下,也向晓峰岭再次进攻,镇守在晓峰岭的总兵王锡朋首当其冲,他指挥将士奋力战斗,英军步步紧逼冲上山时,王锡朋振臂一呼,寿春兵炮火齐发。当时在场的英军回忆说:“中国人下山来迎战。他们的火绳枪和台枪的火光使满山象燃火一般。”在交战中双方伤亡都很大,守军前队将士阵亡,后队继续奋战,击退英军九次进攻。由于连续作战,守军所有抬炮炮管打得火红弯曲,不能装打弹药,只能短兵相接,刀矛相搏。王锡朋身先士卒,左冲右突,杀敌无数。英军大队逼进,部属亦先后阵亡,王锡朋不幸中炮,一腿打断,但他仍手举大刀砍杀蜂拥而来的英军数人英勇殉国。晓峰岭失陷。
当英军攻上晓峰岭后,找到王锡朋总兵的尸体,便在尸体上持刀乱砍,直至血肉模糊,辨认不清。道光皇帝得知王锡朋惨死的消息,为之动容,专门为他写了祭文,他是三总兵中牺牲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尸体没有找到的一位总兵,时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