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三国的司马炎 对晋朝到底有怎样的贡献?

司马炎作为三国最终的胜利者,偏偏成为了历史上名气最小的开国元君,那么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是否真的像传言那样是“受国之君”?今天来跟随小编走进历史,来一探究竟!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

西晋成立之初,司马炎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司马炎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司马炎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司马炎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司马炎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司马炎在位20多年。他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司马炎在建国的初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推行过一些利民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使得西晋在多年的战乱后得到休养,人口大量增多,且经济特别是文化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开创了“太康盛世”的局面。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汉代以来的分封制,严重地削弱了*集权的巩固。

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近万人,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晋武帝去世不久,西晋王朝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乱长达16年,加上天灾不断,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又开始大批死亡或*,“太康繁荣”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