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杂记 唐初名将谁比李世民更彪悍?

(1)

进来仔细阅读了唐朝开国史,弥补了知识结构中的一个大漏洞:

过去以为大唐能够克定天下,主要依靠的是李世民和李孝恭。前者纵横中原,次第消灭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以及窦建德。尤其是洛阳-虎牢关之战,一战灭两国,荡气回肠,堪称战史经典。后者平灭江南诸雄,战功赫赫,冠绝宗室。

只是仔细观看史籍才知,在唐朝平定南方的两次重大战役中,李孝恭其实更接近“政委”的角色。实际指挥作战的是另一位军神——李靖。

(2)

与李世民相比,李靖更当得起“唐初第一名将”之称。李世民用兵,无非这么几招:一、坚壁挫敌锐气;二、寻找战机猛扑,并且咬死不放;三、亲率精骑突破敌阵,再反身回杀与主力夹击敌阵。从薛仁杲到窦建德莫不如是,虎牢关下无非是上述战术被综合运用到了极致。

而李靖首先是个全才:平灭江南的萧铣和辅公佑,说明他驾驭水战的能力。此后在定襄、阴山获得针对东突厥的两次大捷,也说明他在骑兵大兵团作战方面的才能并不亚于李世民。

而剿灭吐谷浑之战的艰苦卓绝,更证明如果是李靖在虎牢关,他也完全有能力将兵力十几倍于自己的窦建德拖住,然后寻机击溃。

更要紧的是,李靖在作战时所表现出惊人的魄力和狡诈,在李世民身上是看不到的。

(3)

在消灭萧铣的作战中,他居然提出要乘着江水暴涨立刻进军。面对滔滔滚滚、暴虐奔腾的长江,试问有几人敢于继续进军?史册上没有记述有多少唐军战船被江水卷走,总之,当剩余的唐军狼狈抵达目的地时,萧铣的梁军士气在刹那间崩溃,最终江陵被围,萧铣只能投降。

李靖踩着那些被江水卷走的唐军士兵遗体,立下不世之殊勋。

再比如阴山之战,已经登基的李世民派使者安抚东突厥的颉利可汗。李靖居然认为,使者会让东突厥放松警惕,正是偷袭的好时机。此时的李靖体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他迅速亲点一万精兵日夜兼程20多日,杀到阴山之下,把目瞪口呆的颉利可汗彻底打败。而李世民派出的两个使者也险些被恼羞成怒的颉利可汗杀死。

这一仗将李靖的野心勃勃、凶残冷酷体现到了极致,再度证明越是优秀的军事将领,身上往往就越具有狼的特性,而不是人的温情。

(4)

这位唐初第一名将日后在民间传说中几乎成为一个神祗。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将星的光环背后,他内心的痛苦挣扎。

少时空怀才干和抱负却没有施展之地,人到中年才风云际会到了晋阳(太原)在李渊手下当差。日后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此时还是隋朝的地方官,却已有反志。李靖具备军事天才却没有政治头脑,看到李渊要*居然试图跑到江南去向隋炀帝告发。结果被李渊抓回来险些处斩。

尽管后来李世民看中他的才能,留下一条性命,但李靖一直不受李渊待见。日后只要他在战场上表现得没有那么所向披靡,就时时刻刻面临着李渊从背后射来的冷峻目光,甚至寒光烁烁的屠刀。他和李渊之间因为晋阳起兵而接下的梁子,最终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有谁知道,这个面容冷峻、性格内敛的中年人,每次上战场都要面临“不能战而胜之,就要引颈就戮”的凶险?他每一次军事天才的迸发,有多少是建功立业的雄心所致,有多少是为了苟全性命的无奈之举?

而且,他还在一个地方跌倒了两次。

(5)

武德九年,李世民在危难之际向李靖求助:请后者参与针对太子李建成的政变。李靖的反应是……他没有反应,或许在他看来,他与秦王府的关系本就不深,他只跟随李世民参与了针对王世充的作战,然后就前往南方,在李孝恭麾下效力。他的地位是靠自己本事打拼出来的,李氏兄弟的相争与他何干?

结果是,玄武门政变后,军功卓著的李靖的地位反而最为微妙。

李世民表现出了足够的胸襟和雄才大略,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危难之际没能拉李世民一把的李靖,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能力和功业,才能继续自己辉煌的军事生涯。

(6)

所以,将近60岁的他才会在阴山兵行险招。63岁的他才会远征吐谷浑,在祁连山脉书写自己的最后篇章。因为他知道,和参与玄武门政变的人不同,他如果不能证明自己还有用,是会被抛弃的。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帝国中,如果被皇帝抛弃,下场之凄凉可想而知。

说到底,李靖是孤独的。除了他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体会他的心境和压力。即便是李世民那样喜欢与部下推心置腹的明君,又岂能完全明白李靖为何会在霜染两鬓的年纪还喜欢孤注一掷?

每次喧嚣过后,他都没有机会留恋记忆中已经开始褪色的繁花胜景,只能勇敢地背起沉重的包裹寻找人生中下一个宿命的所在:或铁血横流,或江水浮尸,或冰山白雪,或戈壁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