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悲情的帝王 竟留下了不肯过江东之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项羽的死与虞姬的死有必然联系吗?两者之间有联系,有学者就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愧疚,因而不肯过江东,拔剑自刎。这样说很有道理,单纯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虞姬之死就显得论据不是。而这与《史记》上说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弟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和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一致。“弟子散”,一方面符合他说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

但有的学者提出,自固陵战败后,项羽连连败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亡东南,一直逃到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如果说项羽因失败使江东八千子弟兵葬送性命而愧对江东父老的话,该下被突围时,“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应该羞愧自杀。渡淮之后从骑仅百余人,至阴凌文迷了路,问一农夫,结果被骗,,深陷天泽,被汉军追上。如此狼狈的境遇他也没有羞愧自杀呢!逃至东城,汉骑将之包围数重。

尽管他“自渡不得脱”,但还是把仅剩的一十八骑组织起来作了一番拼杀,又“亡其两骑”。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因因而认为他好容易逃到乌江岸边时却反而感到羞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似乎有些说不通。项羽的羞愧之心开来得太突然,也不和情理,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使情节完整而下笔渲染的情节。

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起消除人民战争的苦难考虑的。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们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楚国持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摆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为也”。

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争取换刘邦的退让,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

项羽为何乌江不度?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历史学家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但至今难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