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赵国安定可负荆请罪:廉颇最终却选择了背叛?

说起廉颇,人们总是会联想到负荆请罪和将相和,但廉颇之所以成为赵国名将并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并不仅仅靠的是勇于改过这个优点。战国时期将星如云,没有赫赫战功,他怎么会被南朝周兴嗣在千字文中与白起、王翦和李牧相提并论,又怎么会在唐宋时被选入武成庙,和其他古代名将一起配享祭祀?

赵惠文王十六年(看官们还记不记得这个把自己爸爸赵武灵王围困三个月饿死的不孝子),廉颇因伐齐夺得齐国阳晋的战功拜为上卿。公平而论,这次伐齐的战果,那是建立在燕国上将乐毅率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并差点使齐国亡国的济西之战基础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五国合纵伐齐时,赵国派出配合乐毅的大将正是廉颇,但是作者没有找到史料直接出处。不过济西之战后次年赵国就再一次攻打齐国,派廉颇拿下阳晋,综合这个结果,很有可能他之前确实是参与了五国伐齐之战,对齐国已经熟门熟路了。有人说在廉颇取阳晋之前,就已经因成功抵抗秦国进攻、迫使秦国与赵国会盟于中阳而闻名。秦赵会于中阳,确实有这回事,但史料里也就这一句话,没提到廉颇。

接下来廉颇与好基友蔺相如相爱相杀的故事,实在太脍炙人口。简单来说就是身为宦官门客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之功拜为上大夫,又因在秦赵会于渑池的时候,以死相逼,使秦王羞辱赵王的小把戏没能得逞,保全了赵国和赵王的颜面而被升职为上卿,级别比廉颇那个上卿还高那么一丢丢。于是武夫廉颇怒了,老子靠出生入死、攻城略地的战功做到上卿的位置,这个小白脸凭啥在我之上,他原来不过是宦官家里吃白食的,嘴皮子翻了几下就爬得比我还高,不行,老子咽不下这口气,下回别被我看到,不然一定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非常识相,每次都躲着廉颇,并借自己手下的嘴放出风声:我躲着廉颇不是因为怕他,廉颇虽然厉害,但总没有秦王厉害,我见了秦王都敢当面斥责羞辱,何况是廉颇呢;之所以让着他,是为了赵国的和谐,不然赵国重臣内讧,秦国就会趁机打进来了,那不就因私而废公了吗?廉颇是个粗人,却也明白道理,马上就光着膀子,背着荆条来给蔺相如赔罪,二人遂结为刎颈之交。看官想想,如果不是为了赵国的稳定,廉颇不去给蔺相如赔罪,也不会怎么样。蔺相如毕竟出身低、资历浅,骂就骂了,反正是背地里,你又能怎样,了不起以后见面跟你打声招呼“小蔺啊,吃了吗”,算是与你和解,凭着这份老资格,别人能说什么?何必以一个有军功的上卿身份,众目睽睽之下脱光了背着荆条那么丢人现眼?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点,所谓将相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蔺相如并没有在赵国为相,在此期间居于相位的是平原君赵胜,赵胜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三去相,三复位。

接下来几年,廉颇率赵军攻齐攻魏,都颇有斩获。所以当秦军攻打赵国阏与时,赵王第一个咨询的是廉颇(史记有说阏与之战的起因是秦伐韩,而赵救之,但是既然赵国抗秦援韩,而主角韩国一点也没出力气,不通情理啊,作者比较倾向于战国策的说法,秦国是直接攻赵)。不知怎的,廉颇这回特别保守,觉得没胜算,反而让赵奢脱颖而出。赵奢在阏与大破秦军,过程会另外详述,此时先按下不表。

为什么司马迁讲廉颇的时候不但讲蔺相如,还要讲赵奢呢?蔺相如是好基友也就算了,赵奢因阏与之战被封马服君没过几年就死了啊,和廉颇有什么关系?他跟廉颇没关系,他儿子可跟廉颇大大的有关系。他儿子是谁?纸上谈兵的赵括!关于长平之战的过程,作者在人屠白起那一篇已经着重讲过。这里就简单讲一讲,两分钟。(领导讲话一般都说“我只讲两分钟”,你们要信了就太天真了…谁?是谁拿馊馒头丢我?!)

秦赵两国为了韩国上党这块地打起来了,此时惠文王和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秦赵对垒的两员大将一开始是王龁和廉颇。赵军吃了点小亏,但廉颇固壁不战,王龁倒也奈何他不得。久攻不下的秦国做出两手准备(廉颇固守时间有三种说法,在半年到三年之间)。第一派人使反间计,让新上台的赵孝成王相信,秦国不怕廉颇反而畏惧赵括,赵括他爹在阏与大破秦军,简直是秦国人的克星,赵奢虽死,赵括继承了他爹的全部才能,非常恐怖。第二,悄悄地用战将中的独孤求败,武安君白起,来代替一直没讨到什么便宜的王龁。上台没几年的赵孝成王,一心想搞点大动作证明自己,看赵括平日里军事理论是一套又一套的,又觉得廉颇老是胆小怕事不出去打给自己丢脸,果然中计。廉颇被换下了,赵括开始率领赵军踏上死亡之路。

论国力,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比赵国强,秦国外交和情报系统也搞得风生水起,一手反间计使得漂亮,赵国却没有及时呼吁诸侯国合纵抗秦;论单兵素质,秦比赵略强,秦国有军功爵制激励士兵,按斩首数量衡量军功和获取富贵,但赵国胡服骑射后也不是吃素的,和北方游牧部落的骑兵练手也不会吃亏;论地利,秦国客场,赵国主场,补给粮草和兵源赵国方便;论人和,这个就算了,赵国换下廉颇这手烂牌没什么好论的。面对从无败绩、精于野战的白起,老将廉颇固守不战都不一定会赢,何况是被别人佯装战败一激就倾巢而出的赵括。白起只需截住他后路以防援兵接应,再派小股骑兵穿插驱赶,使四十几万赵军成了一块压缩饼干,再合围断粮,围个四十几天,让饥饿、恐惧和绝望消磨曾经骁勇善战的赵国士兵的最后一丝斗志。

对一个将军来说,什么最重要?是士卒,手下没有了兵,将军这个名头算个球。所以当长平传来噩耗,赵括死于突围之中,四十几万群龙无首的赵国降卒被杀,只跑出来二百多个幼齿娃娃兵,老将廉颇会是什么心情?平日里征战,素来住在一块,吃在一块,日日看着那些士卒操练,和他们一起冲锋陷阵、同生共死,即便是自己不再率领他们作战,到底人活着,总还有披上战袍再相见的时候。一夕之间全死了,饶是见惯杀伐的宿将,也不得不和赵国上下几十万的寡妇一同悲戚。被瞎指挥的赵王断送了数十万的士卒,廉颇一腔子护卫赵国的热血,是否这个时候也开始冷了呢?虽然秦赵势不两立,但秦风这首《无衣》最能让人唏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长平之战后邯郸被围,赵国在苦苦挣扎之后依然没有倒下。虎落平原被犬欺,连实力本来弱于赵国的燕国都敢打上门来,欺“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廉颇率军大破燕军于鄗,杀燕军主将栗腹,深入燕境,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池求和。因为这次的扬眉吐气,廉颇被封为信平君,并代理相国一职廉颇在这起起复复的过程中也看尽了世间冷暖。罢将的时候,门客尽去;复用为将,封爵升官,门客又都蜂拥着来了。此后廉颇还有过一次伐魏夺取繁阳的军功。赵国破燕伐魏,以长平之战损失四十几万青壮后的实力来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能显出廉颇的军事水平。不出意外,廉颇是会为赵国战至最后一滴血的。连赵括这样纸上谈兵的人都选择死亡而非投降,遑论肯为赵国抛却颜面负荆请罪的廉颇呢?但造化有时候就是要弄人的,让你大团圆或者求仁得仁,那就不是战国了。

长平之战是赵孝成王一生的耻辱,他带着这耻辱进了坟墓。赵悼襄王继位,也不知是嫌弃廉颇年纪大,还是一朝诸侯一朝臣,想用乐乘取代廉颇。长平之前被罢将是廉颇一生的痛,再来一次,掀起伤疤连着肉。廉颇反了,但他并没有冲着赵王,而是冲着乐乘去的,乐乘不敌逃亡。廉颇到底还是没肯和赵国彻底撕破脸。反都反了,赵国回不去了,廉颇逃到魏国。以前为了赵国,廉颇伐魏没少打击过人家,魏国人最多也不过是客客气气收留他,却并不信任和启用他。这边厢赵国数次被秦国围困,赵悼襄王这才想起廉颇的好来,廉颇在魏国也是颇愿意归赵,何况当时反了也不过只是针对乐乘,并没有针对赵王。两下里郎有情妾有意,廉颇归赵似乎是箭在弦上。但作者不是说过么,造化它就是用来弄人的,看官们可别问我造化是谁。

赵王先派了个使者去魏国探探廉颇的虚实,一来看他愿不愿意归赵,二来看他还堪不堪用,毕竟是上了岁数了。使者临行前,赵国佞臣郭开,不知道与廉颇有私仇,还是受了秦国的好处,买通使者诋毁廉颇,意在断了廉颇归赵的这条路。说起郭开,看官们可还记得秦灭赵之前被冤杀的李牧吗?致李牧于死地的反间计,战国策和史记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便是秦国赠与赵国佞臣郭开财物,郭开设计污蔑李牧欲加害赵王,从而导致李牧被杀。又是这位郭开,设计使赵王断了召回廉颇的念头。此计和吃饭有关。廉颇素来饭量颇大,赵使来了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并未老朽,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去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廉将军虽老,吃的还是很多,只不过一顿饭功夫上了三趟厕所。这尿频尿急多半是前列腺出了毛病,在上了年纪的男人中比较常见。看官们听听,说谎的最佳方法是真话里掺着假话,七分真,三分假,这三分假足可以破坏一切。“赵王以为老,遂不召”。虽说是郭开使坏,赵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起先要以乐乘替代廉颇,后来一看人家说廉颇老了,马上放弃召回廉颇的念头。老了就老了,漫说还是能打仗,即便打不了仗,以他为赵国立下的功勋,还不够格接回赵国颐养天年的么?也罢,终究廉颇奔魏还是赵王心上的一根刺。

被赵国弃之如敝履的廉颇,却让楚国悄没声儿地接走了。他一下子又成了楚将,但是却再未建立功勋。他说“我思用赵人”,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说他仍然是眷恋赵国,也可以说他更习惯于赵国胡服骑射后步兵为主配备一定数量骑兵的军事方法,还可以说两者兼而有之。但郭开的陷害也让廉颇保住了一条命,回到赵国没准和李牧一样的下场。廉颇在楚国最后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郁郁而终,他一生的愿望原本不过只是想为赵国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