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张之洞的“遗言” 求朝廷免去自己诸多要职
1909年10月4日,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生命走向了终点。这年他73岁。虽然病入膏肓,但张之洞头脑非常清醒,意识也依然清楚。这只要看看他在生命即将结束这天留下的“遗言”便可明了。“遗言”首先是他给朝廷上了份奏折,他在奏折中说自己数日来“肝胃痛楚益剧,饮食愈形减少,呕吐泄泻,诸病杂呈”。然后请求朝廷把他身上的诸多要职一概免去,以让他“暂释重负”,张之洞显然已感到自己病体难支,无法继续工作。他不愿占着茅坑不拉屎。
朝廷同意了张之洞的奏请。当时主政的摄政王载沣还前往张宅看望张之洞,赞赏他“公忠体国,有名望”;并叮嘱他“好好保养”。受此鼓励,张之洞于当天又上了一份遗折,他在折中表白:“臣平生以不树党援、不植生产自励,他无所恋。”又说:“当此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百废待兴。……方今世道陵夷,人心放恣,奔竞贿赂,相习成风。尤愿我皇上登正直廉洁之士,凡贪婪好利者概从屏除。”前者张之洞说出了他在为臣做人上的“问心无愧”;后者则道出了他对“国步维艰”和世风日下的官场风气的深切担忧。以前者论,张之洞为官是怎么做,做得如何,大家都看在眼里,如做不到这些,相信张之洞也没胆在遗折中如此陈言。事实上张之洞在许多同僚贪污受贿、敛钱敛财,一派乌烟瘴气的晚清官场,确实做到了洁身自好。《大清畿辅先哲传·张之洞传》也记载,张之洞死后“家无一钱,惟图书数万卷”。并不是张之洞没机会敛钱敛财。只要想想他办洋务那些年,整天处理的要务就是修铁路、修码头、办铁厂煤矿、造枪炮子弹、造轮船,以及办各类学校等,在此过程中,他要和多少机构、多少人商议、洽谈关于贷款还款、聘请人员、落实分配等事项,位高权重的张之洞只要愿意,随便动个歪脑筋,就会捞个盆满钵满。但他没这样做,也不屑做。所以他有底气在奏折上说出“尤愿我皇上登正直廉洁之士,凡贪婪好利者概从屏除”这样豪气的话。
以上只是张之洞“遗言”的一半,是说给朝廷听的;另一半“遗言”则是他留给几个儿子的。也许写奏折时过于激动和费思耗神,张之洞不久开始大出汗,汗稍止,他又想起要和几个儿子交代一些事。据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记载,当时张之洞便将几个儿子叫到床前,告诫他们“勿负国恩,忽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他怕儿子们不上心,还要他们把他刚才说的话复述一遍。眼看着老父亲边喘息边叮嘱“遗言”,几个儿子也不由得一边哽咽,一边答应遵命行事。这时倒是张之洞开始安慰起儿子们,说他并不感到自己有什么痛苦。而因为有另一份档案的记载,让我们知道,当时张之洞幕府重要成员之一张曾畴也在现场,并作了记录,他对当时的情景叙述更详:张之洞对站在床前的几个儿子说:“我病知不能好矣。我一生做人,志在正字、忠字,公忠体国,廉正无私,我可自信。此多之心术也。学术仅行十之五六,治术仅行十之六七。平生不树党,不殖产,自幼不争财产。指公子辈云,汝等须记得此谕: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至此,张之洞生命最后一天的“遗言”终于画上句号。不一会,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深具影响的著名人物溘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