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靖难之役的坦克军团 朵颜三卫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永保*,在建国以后实行了分封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日益膨胀。朱元璋的盘算是只有自己的亲人才会保卫自己的国家,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后台是否能够镇的住这些藩王,果然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建文帝采取了昏招,先削弱小的藩王,结果打草惊蛇,惊动了当时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导致朱棣有所提防。

果然就在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建文帝也有点发昏,当时燕王朱棣要进京奔丧,你抓住他就完了,非要命令他返回封地,结果后来想抓抓不住了,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在姚广孝的怂恿下于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网络配图

建文帝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北平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朱棣的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燕王军队作战骁勇之外,建文帝也帮了不少忙,首先由于朱元璋把武将清理的太干净了,导致建文帝无将可用,还有在关键时刻,除了天祝朱棣,建文帝也昏招频出,每每在朱棣快要被抓住的时候,调走军队,导致朱棣胜利。此外,朱棣之所以能够靖难比较顺利,还是得到了当时的“坦克部队”朵颜三卫。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派遣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纳哈楚*投降。上述蒙古诸部失去屏障,其驻地随时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二十一年(1388),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被明将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使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只得归附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明廷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实录·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做明朝的“属夷”。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3000名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从史书上看,这个骑兵部队每次战斗总是打主攻,往往以少胜多,出其不意,以千人军队击败万人军队,真正称得上当时的坦克部队。为朱棣的靖难之役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事后论功行赏,朱棣并没有完全兑现诺言,虽然封在大宁地区,但是朱棣后来却不允许他们放牧,朵颜三卫做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虽然在朱棣时期被打败损失严重,但是依然坚持战斗,后来随着明朝军事实力下降,到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明朝长城边外驻牧。此后,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情况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明史》卷328)。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兀良哈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