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新月派”是我国上个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影响颇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为什么叫“新月”?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史料得知其命名者原来是我国著名文化名人、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先生(1892—1957)。
张彭春(字仲述)是南开校长张伯苓的胞弟。一九○四年张伯苓和严范孙创建了私立中学堂(南开学校前身),张彭春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一九一○年,他考取了清华第二届“庚款”留学生,同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在克拉克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哲学,课余的兴趣是研究戏剧,一九一五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及教育学硕士学位。
一九一六年夏天,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张彭春学成归国,回到南开任教。当时南开的新剧(即话剧)活动正蓬勃开展。由于张彭春擅长戏剧早就名声在外,所以一回母校便受到热烈欢迎,立即被推选为新剧团副团长。
一九一九年南开大学创立。为了适应未来更高的教学要求,张彭春再次赴美深造,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
在美国期间,张彭春结识了一位品学兼优的中国女留学生蔡秀珠,两人由相识到相恋。一九二一年五月,他们在纽约举行了婚礼。一九二二年四月,张彭春的论文《从教育入手使中国现代化》通过了教育学博士学位。六月,长女明珉出生。
由于回国心切,张彭春夫妇抱着襁褓中刚刚满月的女儿就启程了。旅途漫长而艰辛:经欧洲、阿拉伯半岛、印度洋、新加坡、香港和上海,最后抵达天津。途中,年轻的母亲严重晕船,无法照料婴儿。此时婴儿突然发高烧,但是在旅途中没有条件治疗。回到天津后再去求医,才得知女儿染上了当时欧洲正流行的脑膜炎。因为未能及时医治,已经留下了后遗症。可怜的小女儿从此便落下终身残疾,这令初为人父母的张彭春夫妇深深感到痛心与内疚。
一九二三年九月,张彭春受清华学堂的诚聘,携带妻子女儿迁居北平,任清华教务长。同年十一月,他的次女诞生。女婴健康可爱,令夫妇俩欣喜万分。为弥补当初没照顾好长女的遗憾,他们对这个新的小生命百般呵护,并要给她起一个最美丽、最动听的名字。张彭春一向崇拜印度诗歌泰斗泰戈尔,热爱他的诗歌。因泰戈尔著有诗集《新月集》,所以张彭春为二女儿取名“新月”,英文名为“露丝”。
就在这一时期,张彭春正同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源(西滢)等文友筹备组织文学社,社名尚未确定。张彭春便把“新月”二字推荐给朋友们,大家欣然接受,于是就产生了“新月社”。
“新月社”最初以小型聚会形式出现,后发展成俱乐部形式举办活动。一九二四年四月,泰戈尔访华,五月八日在北平度过他的六十四岁生日。“新月社”为给老诗人祝寿,特地用英语排演他的著名诗剧《齐德拉》,邀请张彭春担任导演,由林徽因、徐志摩分别扮演剧中的主要人物,布景绘制者则是梁思成。五月八日、十日分别演出两场,鲁迅、梅兰芳等文艺界名人前来观看。演出结束,徐志摩满怀深情地说道:“我们几个朋友只是一般的空热心,真在行人可说是绝无仅有——只有张仲述一个……”
一九二五年十月至一九二六年九月,徐志摩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出版“诗刊”和“剧刊”,成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文化传播阵地,影响了新诗艺术的发展。一九二六年秋天,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或南下,或出国,俱乐部活动遂告终止。
一九二六年六月,张彭春也从清华大学辞职回到南开,任中学部主任兼大学部教授,在哲学教育系讲授他的本行,英国文学系创立后在该系讲授他拿手的“西洋戏剧”。
张彭春虽然没有参加“新月社”,但同“新月社”的主将徐志摩、胡适等人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与徐志摩更是亲密无间。到了一九二六年二月,徐志摩此时已同陆小曼热恋,他来天津到南开拜访张氏兄弟。一天,徐志摩忽然要找纸和笔写信,张伯苓便问道:“给谁写信呀?”徐志摩答曰:“不相干的人。”张彭春却在一旁笑着说:“顶相干的呢!”
由此可见张彭春与徐志摩两人间关系之不一般。
这年秋天,徐志摩准备同陆小曼举行婚礼,特地去邀请他的老师梁启超做证婚人,却遭到了老师的拒绝。张彭春和胡适两个人便一块儿去找梁启超为徐志摩说情。最后梁启超总算答应了,不过条件是必须让他在婚礼上对徐志摩行“训斥礼”。果真,在结婚仪式上,在大庭广众下,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新郎官道:“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梁启超这一“训斥礼”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九二七年,“新月社”主要成员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在上海重聚,这是北平“新月派”活动的南移和重振。那年七月一日他们创办了新月书店,作为出版“新月派”成员作品的一个基地。一九二八年三月十日《新月》月刊正式发刊,徐志摩和“新月派”的事业蒸蒸日上。这年张彭春邀请徐志摩到南开大学讲演,十二月二十五日晚,徐志摩来校畅谈了自己近日游历英、美、日和印度诸国的观感。讲演结束,南开新剧团演出话剧《亲爱的丈夫》,作为对贵客的欢迎与感谢。张彭春曾经委托徐志摩为南开大学图书馆购买新月书店出版的诗歌与戏剧类书籍。到一九二九年年底已买到一百多种,其余的还在陆续购置中。张彭春计划将这些图书摆放在一个专门的书架上,作为“诗剧丛书”陈列于图书馆内供师生们参考,或为研究戏剧之用。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他们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因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遭遇空难英年早逝而戛然中断。天才诗人的猝然离世迫使《新月》于一九三三年停刊,“新月派”的最后一个活动基地新月书店也难以维持,只得转让给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三日由胡适于“让与合同”上签字。从此“新月社”宣告解散,在我国文坛上一度名声显赫的“新月派”,就这样结束了它十年的活动历史。
抗日战争爆发,张彭春奉命到英美等国宣传抗日。他于一九四○年调入外交部,出任驻外使节,十月携带妻子和两个儿子出任土耳其公使,两个女儿则留在国内寄居于上海的亲戚家中。一九四六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一九四七年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代表,一九四八年任联合国*委员会副主席,参加起草《世界*宣言》。
一九四六年四月,张伯苓到美国治病,张彭春的次女新月便随伯父一起赴美,与家人团聚。她在美围继续求学,后获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八年,张彭春的长女明珉也被送到了美国,从此全家在纽约团聚。
如今耄耋之年的张新月女士定居于美国加州圣河西市,退休前先后执教于美国多所大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纪念张彭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她曾经策划、出资出版了一部纪念册,书名为《话剧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张彭春》,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张新月亲自整理、编写了《张彭春年表》,在年表中讲述了自己的命名由来,以及“新月社”的命名经过,并强调指出:“外传先有‘新月社’,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