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发现明代圣旨“禁山”碑 碑文为皇帝亲笔

本报5月31日讯: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宝国向记者证实,根据数日辨识,5月25日在山阴县后所乡水峪口村东南山口处发现的两通圣旨“禁山”石碑确为明代所立,对研究当地历史、自然森林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5月25日一大早,张宝国等人根据线索,前往雁门关十八隘口之一的水峪口寻访古碑。张宝国介绍,水峪口村是以雁门关为核心的两关四口十八隘防御体系之一。光绪《代州志》记载:“隘口十八,东为水峪、壶峪、马兰、茹越、大石口、小石口、北楼、太安、团城、平刑;西为太和、水芹、吊桥、庙岭……”

同行的李柱先生精通篆刻,长于史学研究,他对寻找古碑很有信心,“读者提供的线索应该是科考的。1995年,我就在朔城区南榆林乡王化庄村东八岔口古堡外发现一通明代《圣旨雁门关》石碑。这类碑刻当时在雁门关十八隘口应有普遍分布。”

到了水峪口村口打听古碑,村民都说不知道。在提供线索的张先生的电话“导航”下,一行人终于在村东南山口处发现了两通残碑:一通残立于碑座之上,另一通散落于地面。

地面上的一通,已经碎为3块,大家七手八脚合并了半天,石碑基本齐全了,仅是肩部缺失一角。张宝国用尺子量了一下:高120厘米,宽65厘米,厚16厘米,半圆碑首。两面均有文字,碑首处“圣旨”与碑正中“水峪口禁山界石”等字较为明显,但风蚀严重,其余字体已经无法辨认,他们不免发出一阵阵遗憾声。

竖立的一通,碑首残缺,两面有字,内容基本齐全。小心翼翼清理碑面后,李柱完成了拓碑。经过仔细辨认,碑阳竖刻“□□水峪口禁山界石”等字,碑阴残存300余字,文意尚可贯通,为明代弘治间物。大意是:山西地方官员、军事官员为雁门关防务及封山禁伐事宜请示兵部,兵部再请示朝廷后得圣旨准奏,命令各隘口守军刊立禁区界碑,并通知地方官府,严禁一切军民人等入山伐木,以防贼路畅通、虏寇(指蒙古兵)入境抢掠,明确规定违者治罪、渎职同谋者并罚,“今后一应人等,敢有仍前擅自入山采□木□致通贼路者,军发□边务哨守,民发边徼充军。”

张宝国介绍说:“通过圣旨颁行的禁山令,上升为最高法令形式,极具权威性。由此可见雁门关防务攸关国家根本,不容等闲视之。这对研究历史文化、森林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初步辨识的碑文

阳面刻文:

□□水峪口禁山界石

“阴面”刻文:

钦差镇守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门等关、都知监太监刘政,钦差巡抚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门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翟宣,钦差分守代州等处地方兼提督三关参将、都指挥佥事王升,奏请兵部为禁约事。弘治二年二月二十九日,本部尚书□□□等于奉天门钦举圣旨:雁门关东西一带大山,此先林木茂密,蹊径数少,虏寇不知俭易,无从侵犯。近年以来,口外射利豪强之徒,假以樵采为名,往往入山伐木货卖,日久践成大路。林木既薄,通贼去处在在有之,以致虏寇因而入境抢掠,人畜甚为不便。恁部里使出榜去,晓谕禁约。今后一应人等,敢有仍前擅自入山采□木□致通贼路者,军发□边务哨守,民发边徼充军。沿山一带隘口守把官军,务要各照地方,埋立界石,□川巡视。遇有擅入之徒,即便擒拿,送官究问。如□容情故纵及通同作弊事发,一体治罪不饶。钦此钦遵。今将□□□□□□,一体钦遵施行。须至榜者。

右榜众逾

整饬兵备、提调仓粮、山西按察司使马□□□同,……雁门关地方、指挥使李□□督工,……把总、指挥使王□,……守水峪口……并立。

(注:“□”为难以辨认或残缺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