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出身考:和珅出身中上级武官并非出身卑贱
和珅,字致斋,满州正红旗人。将门之后,幼年丧母,其父做官清廉而又早逝,致使家境十分贫寒,继母乖戾。少年和珅为求学,为生计四处奔走求贷,形同乞丐。面对的只是贫寒和屈辱,而没有一点人间的温暖。但这一切没有使他自暴自弃,他性格刚强,与弟弟和琳互助互勉,与命运抗争,追求自己人生的制高点。
和珅是成安宫官学校里最勤奋的学生。他不仅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掌握了满、汉、蒙、藏等四种语言。他知道,在大清朝里,最有权力的应该是乾隆皇帝了,于是决定从揣摩乾隆的诗文着手,从诗文中分析乾隆的秉性与喜好。和珅本来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不长时间,他就把乾隆所有诗文背熟了。咸安宫官学里的学生都是骄横的八旗子弟,和珅在他们身上试验自己的涵乔和忍耐力;还在那些教习面前检验自己的洞察力与献媚讨好的手段和能力,为将来有一天接近皇上做准备。
纵观和珅的一生,他一介贫寒书生,久经磨难,对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却从未放弃过。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要经过周密计划,从不蛮干。他在年少时就显露出做事工于算计的过人之处。善于反思的他在做事为人中更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以至于他在以后的运筹帷幄中很少出错。
和珅家族的出身
根据《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记载,和珅的直系先祖叫噶哈察鸾,其旗籍属于满洲“正红旗”。噶哈察鸾的后代中有个叫尼雅哈纳的,由闲散兵丁随清军入关并征伐山东。由于攻打河间府时首先登上城墙,因而被赐“巴图鲁”(勇士)称号,并被授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正三品)。后经世代沿袭,尼雅哈纳的四世孙常保袭此职,由于常保堂叔阿哈顿色在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准噶尔时英勇阵亡,所以常保被特赐为一等云骑尉。到乾隆之时,常保出任福建都统。他死后由其长子善保(即和珅)承袭其职。
和珅是其满语名字的音译,汉语意思是“三纲之纲”。和珅的乳名叫善保,字致斋,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们的家族在顺治元年(1644年)与其他八旗军民一起入关,进入京师(今北京)后,便按照当时的规制:汉人全部迁出内城,其房屋由八旗军民居住;又按“旗分制”的规定,八旗军民严格按照旗分不同划分住处。特别是在清朝前期,京师的内城设有按满洲、蒙古、汉军等旗籍划分的24都统衙门,各旗分别有自己的驻防领地和固定教场、学校等设施。至于各旗人员的家居住处,也是按旗分不同,分别住在不同的区域。一般说来,这一规定从清初至清末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当时的具体规定如下。
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清皇族属于此旗),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以上三旗为“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以上五旗为“下五旗”)。
据清史档案与和珅的《嘉乐堂诗集》的“诗注”记载,他家隶属于满洲正红旗二甲喇,其原来的宅第坐落在西直门内驴肉胡同(民国后改为“礼路胡同”,即今“西四头条”)的东头、著名古刹“广济寺”(今中国佛教协会驻地)后面,离该寺不到一箭射程的地方。和珅与其弟和琳都出生在这里,一直共同居住到他家的旗籍被抬入正黄旗,才迁至到正黄旗领地德胜门内什刹海畔的大宅第,也就是现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的恭王府。
关于和珅的出身,很多人认为他出身“低微”、“贫贱”,甚至有人说他家出身“包衣”(满语,汉语意思为:家里供使用的“奴仆”、“用人”等)。这种观点也影响到了国际上对和珅的认识。例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他的回忆录《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就写道:“皇帝之首相,即和中堂,其人乃一鞑靼,出身颇微,然很具有才具。”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常保去世,20岁的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此时,这一职位已经在他家承袭了五代。虽然这是一个世袭的功名,但是国家承平日久,官职不像当年那么难以获得,所以,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到乾隆时期已是一个很一般的职位。但常保所任的福建副都统一衔,却是有职有权的高级武官,这个官职在清朝属于正三品,和现在的“中将”职位相当。并且后来皇帝又赏给了他家一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这在当时众多的八旗军民中,并不是人人都可得到的。另外,和珅的生母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继母系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这些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时代,哪家达官贵人肯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呢?如此和珅的“出身低微”又从何说起?
另外,和珅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予三等侍卫,挑补黏竿处”。黏竿处是大众的通用称呼,它的官称是“上(尚)虞备用处”。这个部门通常由侍卫10人组成,主要负责皇帝的日常出行事宜。每当皇帝出行时,服侍在皇帝的乘舆(轿)左右,负责扶轿、打灯笼等工作,俗称叫“打执事”的。另外有“司库一员(由内务府委派),掌黏竿、钓竿及一切用具。”
人们通常说,和珅曾在銮仪卫当差,做过“拜唐阿”(满语,亦称“柏唐阿”;汉译为“听差的”、“执事人”),是给皇帝抬轿子的,言外之意认为他的社会地位很“低微”,但由此便得出和珅出身“低微”的结论,未免有些轻率。其实“拜唐阿”一职就是“上虞备用处”辖下的属官,是清朝一个低级别的武官官职。清礼亲王昭连在《啸亭杂录》中对此做了细致的描述:“定制,选八旗大员子弟中的捐捷者为执事人,司上巡狩时扶舆、擎盖、捕鱼、罢雀之事,名曰‘上虞备用处’。盖以少年血气偾张,故令习劳勚,以备他日于城侍卫之选。实有类汉代羽林制也,而精锐过之,盖善于宠驭近侍之制也。”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能够当上“上虞备用处”的“拜唐阿”,不但不意味着和珅的社会地位“卑贱”、“低微”,反而证明了他是“八旗大员”的优秀子弟,是皇帝从众多旗人青少年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佼佼者。负责在自己身边听差,借以对他们经常进行各种熏陶和锤炼,日后定会有大用。俗话说,皇帝身边无小官。所以,和珅虽然不是出身显贵之家,但毕竟也是生在满洲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中上层武官家庭,并非出身贫寒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