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汉武帝托孤重臣欲完成武帝未竟事业失败被诛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汉廷下诏召集前一年所举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与汉廷高层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下属丞相史、御史在朝堂集会,以“民所疾苦”为主题,就汉武帝以来政治得失及未来走向展开了激烈辩论。这次集会被后人称为“盐铁会议”。大约三十年后的宣帝末期,庐江郡太守丞汝南桓宽整理了会议原始记录,著《盐铁论》一书。盐铁会议是一场具有复杂政治背景的会议,并且对汉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武帝去世前,由于太子年幼,遂指定了一个包括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田千秋五人的辅政集团。五人之中,由于金日磾在第二年即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即去世,丞相田千秋又是一个不任事徒充其位的丞相,因此昭帝初年大权就集中在了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三人身上。霍光以外戚身份,以大司马大将军统领内朝,被武帝喻为周公辅成王而寄予厚望,是这个集团的中心。但从资历、功劳来讲,十三岁即入宫为侍中,同为辅政大臣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却远在其上,尤其是他主持盐铁、均输平准等财经政策立下了大功,绝非霍光能比。经多年的积累,桑弘羊在朝中人脉甚广根基深厚。汉代又有以御史大夫为相的不成文规定,因此桑大有取田千秋而代之之势。他自然不服霍光,因此渐渐成为了霍光的最大政敌。而辅政集团中的上官桀资历也比霍光深,又是当朝皇后的祖父,虽然他与霍光为姻亲,但或许是考虑到桑的强大根基,上官桀逐渐倾向联合桑弘羊对抗霍光。
霍光与桑弘羊的矛盾,除了权力斗争之外,二人政见也不同。霍光主张继续《轮台诏》抚恤民生的精神逐步改革武帝旧政。而桑弘羊则主张继续深化武帝内兴聚敛、严刑峻法,外事四夷的方略,完成武帝未竟的事业。这就是汉昭帝初年西汉权力中心的政治态势。盐铁会议就是在霍桑明争暗斗,局面纷繁复杂的特殊时期召开的。这次会议之所以能够召开,其实是霍光对桑弘羊在外朝咄咄逼人之势的应对。他作为内朝官员不便出面,于是支持来自基层的儒生贤良、文学,借力打力,通过他们在这次会议上攻击桑弘羊的政治主张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
除霍光、桑弘羊两方以外,盐铁会议还有第三股政治力量——儒生。
众所周知,汉武帝即位以来有尊儒之举,初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又有罢所举贤良治申、商者及议明堂、改历服色、延文学儒者等举措。这往往给人一种武帝朝儒学已大行其道的感觉,但如果细加考察则发现并非如此。武帝在做了上述尊儒之举后,对外即开始事四夷而大兴征伐,对内则兴聚敛兴利、严刑峻法之治,这三件事情是武帝时代最具“雄才大略”的政治活动。可惜这些活动无一不与儒学学理相悖:儒家在对外关系上信奉的是修文德以来远人的“德化”之说,对内经济上则主张不与民争利的“富民”论,法制上则主张以礼乐教化消除刑罚“道之以德”的观念。所以,儒学实际上已被武帝弃如敝屣了。不信,我们可以看看武帝时用世的几位名儒。
先来看董仲舒。董仲舒虽因上“天人三策”受武帝赏识,被视为武帝朝隆儒的标杆性人物,但其人却仕途坎坷,先后被任命为江都相、胶西王相,却受主父偃、公孙弘等人嫉妒陷害,最终“恐久获罪,病免”,只能“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汉书·董仲舒传》)。在短暂的推崇后,这位以“推明孔氏”著称的一代大儒就被武帝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