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让军迷狂怒?从真实战史考据影片情节

首先《狂怒》不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虽然笔者没有找到原著剧本。但综合影片的背景介绍、人物对话来判断。“狂怒”号坦克车组隶属于美陆军第9集团军第2装甲师。相对于巴顿麾下威名赫赫的第3集团军以及因为朝鲜战争而广为国人所熟知的第8集团军,第9集团军在美国陆军序列中堪称“短命鬼”。它成立于1944年9月5日,随着二战终结而解算,可谓不足周岁。而其在战场上所肩负的使命,长期以来也不过是担任美军进攻轴线上第1、第3集团军的后备,以及掩护美、英两军的结合部而已。连集团军司令威廉.辛普森也是一副“美国马三立”的长相。

在兵力编成方面,第9集团军虽然下辖3个军。但可怜的第16军仅编组一个步兵师(第75师),是空壳到不能再空壳的架子部队。更可怜的是在讲求个性的美国军队之中,第75步兵师竟然连个叫得响的诨号都没有,只有一句干巴巴的战斗格言:时刻准备着(Make Ready)好吧!以后就叫你“少先队员”吧!

相对齐装满员的第13军和第16军麾下的步兵力量也颇为孱弱。第16军所属的第29、第30两个步兵师均是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一线部队,此时已是师老兵疲。而第13军所属的第84师直到1944年10月1日才从美国本土海运英伦,第102师9月23日才在法国的瑟堡登陆。如果仅从步兵师的情况来看,第9集团军颇有几分“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的架势。或许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编组这支部队之时。艾森豪威尔有意加强了其装甲力量,长期担任进攻尖刀的美军第2、第7两个皇牌装甲师于1944年9月18日和25日分别从前线撤回,转入第9集团军的序列。不得不说此举可谓神来之笔。因为正是在第9集团军的序列之中,第2、第7装甲师得以休养生息、重新焕发活力,同时这两个师开始补充和列装“谢尔曼”主战坦克及其改进型。毕竟3个多月的鏖战已经令美军各装甲师普遍失血严重。诺曼底战役中,第2装甲师在两天里就损失57辆“谢尔曼”坦克,伤亡363人。许多仓促上阵的坦克只有3个乘员,而不是规定的5人。

不可否认作为美国成熟汽车工业的产物,M4系列坦克有着良好的操控性和可靠的耐久性,火力和防护也并不弱于德国陆军“四号”中型坦克。但其高大的车身及不佳的油料、弹药配置,使得其在北非和欧陆的坦克战中表现欠佳,一度被揶揄为广告语为“一打就着,每打必着”的“朗森打火机”。当然“谢尔曼”坦克在战场上连遭重创,还有美国陆军在坦克运用上的战术问题。在投身二战之前,美国陆军一度认为坦克的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而敌方坦克则应交给装备大口径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去对付。

坦克歼击车属于自行火炮的范畴,在美军指挥序列之中属于炮兵的范畴。在实战的指挥调度方面往往无法赶上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即便在北非战役之后,美国陆军采取1辆坦克歼击车排配合1个坦克连作战的混编模式,但由于坦克歼击车自身防护能力弱于坦克,其在行进序列中也往往处于押后的位置。因此在欧洲大陆的战场上最常见的情景是美国陆军前出的坦克和步兵分队被德军坦克打的尸横遍野,坦克歼击车才姗姗来迟。而即便是美军在诺曼底最为倚重M10型坦克歼击车,在面对德军“虎”式、“豹”式等重型坦克时也往往是有心无力。最终形成的尴尬局面就是“谢尔曼”坦克不得不直接对抗德军装甲部队,而坦克歼击车则用于支援步兵战斗。战后统计美军坦克歼击车所发射的炮弹有多达87%是用于非直瞄射击,每发射1发穿甲弹的同时就要发射11发高爆弹。

宛如原始丛林般残酷的战场环境,督促着各类主战兵器的自我进化。不过最早在“谢尔曼”身上动的脑筋并不是美国人,而是大量接受美国军事援助的英国人。而这一改装多少也有些因陋就简,早在1942年初英国陆军就已认识到,有必要生产安装大威力17磅火炮的坦克,以对抗日新月异的德国装甲猛兽。但是英国当时现役的国产坦克没有容纳新型火炮的大炮塔。应急生产的A30型“挑战者”又迟迟无法投入大规模量产。一番折腾之后,英国人发现将17磅火炮塞进美制“谢尔曼”的做法最为经济实惠。于是乎,一款名为“萤火虫”的新型坦克就此横空出世了。

美国人对“谢尔曼”改进的热情虽然晚于其英国同行,但凭借着强大的工业能力为后盾,第一款“谢尔曼”坦克的改进型M4A3E2从设计到开赴战场只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由于极大限度的提升防御性能,因此M4A3E2的体型看起来格外肥硕,江湖人称“小飞象”(Jumbo)。不过“小飞象”虽然皮糙肉厚,但其卓越的战场生存能力却以牺牲其机动性和悬挂系统稳定性来实现的。在生产了254辆之后,便由于其所承担的战场使命转由M26“潘兴”重型坦克承担而停产。而根据美国军方的调拨记录,运抵战场的M4A3E2主要分配给了美第1、第3集团军,第9集团军只分到了可怜的20辆,且主要装备几个独立坦克营。第2、第7装甲师巨大的装备缺口,除了美国本土库存的“谢尔曼”坦克早期生产型号外,便只能依靠该系列最新的改进型M4A3E8来填补。

作为“谢尔曼”系列二战中的最后一款改进型,M4A3E8不仅在火力、装甲、机动性均有了极大的提升。更难得的是其实现了各项能力之间的均衡。长身管的76.2毫米主炮配合新型的制退器,使其能在500米内击穿139毫米的钢板,理论上可以摧毁“虎”式坦克的前装甲。其64毫米而且折算47°倾角后为90毫米等深的前装甲,防护能力与苏联的T-34/85相当。改变弹药布置和加装弹药水套的措施使得击穿后起火率降到15%。HVSS水平悬挂系统的应用和马力强劲的发动机使得这款30多吨的坦克,不仅时速仍然达到45公里,而且开的很稳。种种优点很快便令M4A3E8在美军坦克兵中赢得了“简单八”的口碑,俨然一副“有了它,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战绩”的样子。

驰援阿登

随着战争踏着阿尔卑斯山脉的雪,脚步蹒跚的逼近1945年,第9集团军开始逐渐时来运转起来。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交界的森林地带发动了著名的“阿登反击战”。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德军在撕裂的美第1、第3集团军战线上形成了一个宽约100公里、纵深30公里至50公里的突出部。为了便于指挥,身为欧洲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决定将阿登森林以北的美第1集团军及其侧后茫然无措的第9集团军归入英国人蒙哥马利的指挥序列之下。

不得不说自从老对手隆美尔死了之后,登陆欧洲大陆的蒙哥马利一度性情大变,完全找不到昔日在北非战场畏首畏尾的模样。1944年秋,他一手导演了以三个空降师夺取桥梁,保障机械化部队快速挺进,鲸吞整个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蒙哥马利指望可以借此一举杀入德国本土,提前结束战争。但这一过于冒险的行动,最终换来的是英国第1空降师和波兰伞兵旅在“遥远的桥”畔几乎全军覆没。在这一盘冷水的当头痛浇之下,蒙哥马利再度谨小慎微起来。因此当德军精锐装甲部队在阿登森林狼奔豕突之际,蒙哥马利虽然第一时间出现在了遭遇重创美第1集团军司令部,但除了摆出一副救世主姿态(美国人称当时的蒙哥马利就像是“来打扫神殿的耶稣”)之外,这个英国人并没有动用位于战线以北的英军和加拿大部队投入战斗,支援前线的重担自然落在了第9集团军的身上。

当时的第9集团军方面,第75步兵师还未抵达战区。第29和第102两个步兵师在亚琛前线与德军对峙。可以用于阿登突出部的仅有第2、第7两个装甲师和第30、第84两个步兵师。而他们首先要做是阻止德军进一步扩大战果。首先投入战斗的是第30步兵师,在第1集团军第3装甲师的协同之下,这支第9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成功堵住了德国威名赫赫的“派普战斗群”,当然这是在对手油料耗尽,且第30步兵师意外“捡到”了第1集团军后方军械库里14辆“谢尔曼”式坦克的基础之上。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之中,凭借着空中和炮火的优势,第30步兵师最终配合兄弟部队,最终逼迫曾经担任过希姆莱副官的约亨.派普丢弃所有机械化装备带领数百残兵徒步突围。

与第30步兵师的好运气相比,奔赴战略要冲圣维特的第7装甲师可谓流年不利。作为连接美第18空降军与后方的交通枢纽,德军对圣维特可谓志在必得。面对以元首卫队旅为前锋的德国第6集团军群的猛攻,第7装甲师在苦熬了7天之后最终败下阵来,根据战后的统计数据,该师共计损失59辆“谢尔曼”型坦克,29辆轻型坦克和25辆其他车辆。以美军装甲师平均装备168辆中型坦克计算,该师的战斗力折损超三分之一,的确无力再战了。而如果不是风雪、泥泞和德军方面道路的拥堵,第7装甲师本无可能逃出圣维特方向德军的围攻。

有趣的是,得知自己即将陷入重围的美第18空降军军长李奇威,一度气呼呼的跑到圣维特找第7装甲师师长哈斯布鲁克理论。而就在双方闹得不可交之时,蒙哥马利亲自跑到一线。李奇威和蒙哥马利是老冤家。两人在北非共事期间就龃龉不断。为此艾森豪威尔曾在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不点名的告诫李奇威说:“你可以骂他是婊子养的。不过你如果骂他是一个‘英国婊子养的’,那你就卷铺盖给我滚回美国去!”不知道是艾森豪威尔的话起了作用,还是经过李奇威的现场勘查,的确也认为圣维特守不住。总之李奇威最终认可蒙哥马利的决定,只能要求自己麾下的第101空降师在巴斯托尼固守待援。

长期以来圣维特之战对整个阿登战役的贡献,都被掩盖在第101空降师坚守巴斯托尼的光辉之下。但平心而论,第7装甲师及其指挥下的其他部队在圣维特的坚守不仅极大了延缓了德军的推进速度,更为第18空降军建立有效的纵深防御赢得了最为宝贵的时间。而同样保护着第18空降军侧翼的还有第9集团军的第84步兵师,他们在马尔什通往巴斯托尼的公路上顶住了德军第2装甲师的试探性进攻,并坚持到后方美第2装甲师赶到战场。

1944年12月23日,美第2装甲师克服了冬季泥泞不堪的道路艰险,在22个小时内完成了长达112公里的长途奔袭抵达战场。而代价是在交通事故中损失了包括8辆坦克在内的30台各型车辆。而在描写接下来的几天里战史中,几乎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巴斯托尼方向,因为在圣诞节当天德军对这座小镇发动了最为凶猛的进攻,而几乎与此同时,隶属于美第3集团军的第4装甲师伙同第26、第80步兵师也在进行解围的努力。双方犬牙交错的鏖兵一直持续到12月27日凌晨1点,随着第4装甲师基本肃清了巴斯托尼南方的公路,第4装甲师以损失100辆坦克的代价,打通第18空降军的生命通道。讽刺的是当第4装甲师的坦克开进巴斯托尼时,该师的一位上尉惊奇的发现:“这些伞兵服装整齐,连胡子都刮得干干净净,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坦克兵倒是邋遢的很,在我看来,巴斯托尼的情况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糟糕!”

从整个战区的形式来看,这位名叫德威特上尉的话不无道理。毕竟德军围攻巴斯托尼的兵力不过1个加强师,炮兵火力甚至还不如包围圈内的美军。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在这几天里其实正在圣维特西北的曼海以及巴斯托尼以北的马尔什方向与美第7、第2装甲师激战。冲向曼海方向的是德国党卫队第2装甲师。事实证明虽然这支昔日威名赫赫的“帝国”师已经在东线被打成了残废,但其战斗力仍不容小觑。12月24日,该师以一辆缴获的“谢尔曼”为前导,轻松消灭了曼海镇外美第7装甲师3个坦克排,惊慌失措的美军被党*的突击彻底打蒙,在撤出曼海的过程中至少又损失了20辆坦克。

此前刚刚在圣维特被美第7装甲师师长哈斯布鲁克摆了一道的李奇威,岂能放过这个报一箭仇的机会。他随即严令第7装甲师收复曼海镇。在接下来的2天里哈斯布鲁克组织了3次徒劳无功的进攻。直到第7装甲师筋疲力尽,李奇威才召唤出大量的轰炸机配合8个炮兵营将曼海方向炸了底朝天,最后让第82空降师出动一个营攻入曼海镇内。此时美国人才发现党*第2装甲师早已撤出了战斗。

就在第7装甲师在曼海方向损兵折将的同时,美第2装甲师却在马尔什以西的战场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12月24日中午,美第2装甲师师长哈蒙发现自己当面的德国第2装甲师停止了进攻,综合战场情报分析。他认为这个方向的德国装甲部队已经耗尽了汽油,于是力主发动一场战术反攻。经过英美两国高层的一番扯皮,反攻最终于12月25日正式打响。而事实证明哈蒙猜中了结果却完全误解了原因。德第2装甲师之所以停止正面进攻完全是为了继续向西挺进。而这么一来其美第2装甲师的进攻恰好切断了其先头部队与后方的联系。德军方面虽然意识到了问题,并随即投入精锐的装甲教导师和第9装甲师试图挽回局面,但最终均在美第2装甲师的阻击下无功而返。

1944年12月27日,被美军装入所谓的“策勒斯口袋”中的德第2装甲师一部被系数歼灭。根据战后美第2装甲师的战报,其在这个方向的战斗中,共歼灭德军2500人,俘虏1213人。摧毁和缴获德军坦克82辆,火炮83门,441辆各型车辆。与之相比己方仅损失5辆轻型坦克和22辆“谢尔曼”,17人阵亡、26人失踪,201人受伤。虽然这个数字未必可信,但美第2装甲师经过此战彻底斩断了德军进攻的装甲矛头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取得这一辉煌战果的背后更与美第2装甲师雄厚的兵力不无关系。美第2装甲师编制有2个六个营编制(2个轻型坦克营,4个中型坦克营)的坦克团和1个三营制的装甲步兵团。总计拥有232辆中型坦克和158辆轻型坦克。而与之相比,德军装甲教导师齐装满员的状态也不过装备有183辆坦克。而从一些战场的细节更说明,在新型M4A3E8型“谢尔曼”的面前德军“豹”式坦克再也无法横行无忌了——12月26日,德军第9装甲师曾组织了15辆“豹”式坦克掩护一个装甲掷弹兵发动进攻,但连续三轮进攻均被美军第66装甲团I连击退。而按照电影的设计,“狂怒”号坦克正来自于这个美军最为古老的坦克团。同时第2装甲师的主力兵员是许多在大萧条时期参军的南方人。因此我们在“狂怒”号的车组里见到了两个操着墨西哥口音的拉丁裔。

从莱茵兰到鲁尔

12月26日夜,当美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拉德利获悉美第2装甲师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之后,随即拨通了艾森豪威的电话。果断的预言说:“他们就要后撤了——若不是在今晚,那肯定是在明天”。艾森豪威尔随即要求蒙哥马利与布莱德利南北对进,一举全歼阿登突出部德军。但“老成持重”的蒙哥马利不但自说自话的将总攻时间由1945年1月1日推迟了两天。更在推进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一天一公里的进度限制。如果这些还不够令美国人恼火的话,蒙哥马利在1月7日召开的战地记者会上的表现可谓是火上浇油的最好诠释。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蒙哥马利将成功击退德军反击的功劳完全揽了自己的身上。对于美军的贡献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团结赢得战斗,战斗胜利赢得战争,在我们的团队,队长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身为“美国队长”的艾森豪威尔或许还能容忍蒙哥马利的狂傲,但身为美军一线指挥官的布拉德利和巴顿却早已按捺不住了,他们纷纷以辞职相要挟,要求撤换蒙哥马利。虽然这次风波最终以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的出面调停而归于平静。但是北部战线蒙哥马利和南部战线的布拉德利、巴顿的关系算是彻底闹僵了。无奈之下,艾森豪威尔只能将原先归入英军指挥序列的第1集团军独立出来,由其在战场中部独立行动。而第9集团军虽然继续留在蒙哥马利的麾下,但其地位却由通房丫头升级为了当家姨太。毕竟用俾斯麦的话说:“英国在欧洲的政策就是找一个用身体替他挡子弹的傻瓜”。

1945年2月,美第9集团军首次作为一线部队参与了旨在突破德军河网防线的“莱茵战役”。不过由于首先发起进攻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但未能按照计划夺取鲁尔水坝。直接导致德军开闸放水后将第9集团军的进攻道路淹成了一片泽国。不知道是出于门户之见还是眼前的道路情况的确不适合进攻,总之美第9集团军一直盘桓到了2月23日才正式发动进攻,而此时加拿大第1集团军已经和正面的德军激战了了大半个月,付出了1.5万人的伤亡。面对南北两线的夹击,负责守备荷兰和莱茵河北段的德国“H”集团军群*不得不放弃莱茵河以西地区。

在蒙哥马利的进攻告一段落之后,布拉德利也指挥第12集团军群发起了全线猛攻。以防御战见长的德“B”集团军群指挥官莫德尔此时锐气全无,只能要求全军退守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3月7日,美第1集团军夺占横跨莱茵河的雷马根镇附近的鲁登道夫铁路桥,,并迅速巩固右岸桥头堡,至16日所属3个军均进抵莱茵右岸。至此德国在西线的两大壁垒——齐格菲防线和莱茵河均宣告被突破。3月23日,英美盟军启动了夺取鲁尔的全线攻势。

蒙哥马利对夺取鲁尔兴趣不大,从英国的传统战略角度出发,控制荷兰、德意志西北部地区、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在俄国人向西渗透之前占领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港口更为关键。因此在具体的布署上,英国第2集团军直指汉堡,加拿大第1集团军则扫荡荷兰的残存被占领区,并沿海岸线向易北河冲击。无论是强渡莱茵河、包抄鲁尔工业区的侧背,还是最终歼灭德“B”集团军群,都将交由美第9集团军去完成。随着4月1日,于莱茵河北段渡河的美第9集团军最终与从美第1集团军在利普施塔特会师,鲁尔工业区内的德军21个师、32.5万作战部队彻底陷入了合围,而影片《狂怒》的故事大体便从这里开始。

客观的说,无论是鲁尔包围圈内的莫德尔,还是远在柏林的希特勒都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在多次组织部队反击无果的情况下, 3月29日,莫德尔与第53军军长拜尔莱因上将商议后决定,集中德军残存的机动力量装甲教导师、第3装甲掷弹兵师掩护第176步兵师从温特堡向东方的威悉河突围。可悲的是这3个师相加还不过一个满编师的兵力,而这些部队竟然已经是包围圈内德军最后的精锐了。而这次突围的结果自然也并不难猜,美第3装甲师发现了德军的突围企图后,轻松的在空中支援的配合下,将德第53军赶回了包围圈。

莫德尔突围受挫的同时,希特勒也在搜罗德国残存的战力企图扭转西线的战局。1945年4月8日,德国陆军最后一支正规部队——第12集团军于汉堡成立。虽然其兵员几乎全部是由各前线部队被歼的残余力量组成,各步兵单位充斥着空军及海军后方的警备部队、工兵部队、没战车可驾驶的战车兵,地方警察及至消防员等。但元首还是乐观的期望其指挥官温克上将可以先解鲁尔之围,与莫德尔会师后可以驰援柏林。而正是这一宏图伟略支撑的希特勒在柏林的地下室里还念叨着绝地反击。

就在第12集团军的组建工作紧锣密鼓进行同时,鲁尔包围圈的解围战却已经悄然展开。1945年4月5日来自德军装甲兵摇篮法灵波斯特军校的“舒尔茨战斗群” ,悄然踏上了自己的末路。这支由保罗·约瑟夫·舒尔茨少校所指挥的装甲部队由两部分组成,5辆装有夜视仪的“黑豹”坦克来自军校教导实验连,6辆安装钢缘负重轮的初期型“虎”式则由鲁道夫·费尔曼中尉指挥,被称为“费尔曼重装甲连”。

仅从坦克性能而言,“舒尔茨战斗群” 堪称逆天。但战场表现却实在差强人意。这支部队先是1辆虎式由于抛锚而掉队,随后在4月9日一场与英军第6伞兵师的交火中损失了4辆“豹”式,1辆“虎”式坦克主炮被毁*退出战斗。战斗力减半的“舒尔茨战斗群” 为了避免空袭和不必要的遭遇战,选择在森林和山路上穿行,结果2辆“虎”式陷入泥潭;舒尔茨为了保住这些宝贵的战争武器,违反操作规则命令“黑豹”拖曳“老虎”,结果造成“黑豹”当场抛锚,无奈之下只得将它们全部炸毁。至此整个战斗群只剩下2辆“虎”式。

舒尔茨贼心不死,决定继续西进。在阿福姆附近他们遭遇了美国第5装甲师的主力。德国人德国人本想对公路上源源不断地列队开进的M4“谢尔曼”坦克和M-10坦克歼击车做个统计,但数到120之后,他们再也没有信心数下去了。此时,风向开始转变,“虎”式坦克的轮廓开始从浓烟中渐渐暴露出来。美军坦克见状大吃一惊,纷纷将炮塔指向“虎”式坦克;由于事先就挂好了倒车档,在匆忙打出几枚炮弹后,舒尔茨便命令撤退。虽然美军由于行军队伍过于紧密,舒尔茨的射击也使得3辆“谢尔曼”和1辆吉普被毁,造成一片混乱。但德国人也非全身而退。一辆“虎”式被击毁的同时,舒尔茨的座驾的负重轮和炮塔也中弹多枚,填装手被弹片打伤。至此舒尔茨再也不敢向鲁尔前进,只满足于在外围干些鸡鸣狗盗的勾当,在抢劫了一支美军补给车队,干掉了由1辆“谢尔曼”、1辆M20装甲车和2辆摩托组成的美军巡逻队之后,“舒尔茨战斗群” 耗尽了坦克里最后的柴油,不得不宣布就地解散。或许正是考虑到“舒尔茨战斗群”的经历太过窝囊。好莱坞才在电影《狂怒》里设计了那场颇为惨烈的坦克战。

但其实战斗已经不再是1945年4月的主题了,B集团军群在4月2日刚被包围,美军第九集团军就立即开始向易北河迅速前进。他们都坚信自己现在的目标就是纳粹的首都。在经过了与英国的争执以后,艾森豪威尔认为占领柏林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给第9集团军司令辛普森的命令中,他要求第9集团军“利用一切机会占领奥得河上的桥头堡,并且准备向柏林或东北部地区进攻”。在它们的北方,第5装甲师正在向唐格明德前进,而在辛普森部队的最左翼,第84和第102步兵师分别由易北河与哈弗尔河交汇处的两边向前推进。虽然部队的推进经常会由于受到小股党*部队的抵抗而暂时停止,但大多数的德军部队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美国士兵停下来的目的只是为了加油或者修理车辆。他们脏臭不堪,脸上的胡子有许久没有刮过了。快速推进所带来的兴奋感代替了他们对睡眠的需求。

德国平民通常都以一种惊奇的眼光来看美国军队。美国大兵总是四肢伸展躺在吉普车里,他们抽着香烟或者嚼着口香糖,这与德国人心里的士兵形象相去甚远。他们绿色的车辆上,甚至是坦克上总是写着女孩的名字。但是他们还是保留着一些普通士兵的习惯。德国国防军在撤退时进行了无耻的抢劫活动,而盟军的抢劫活动早在他们越过德国边境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在美军进入德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时,美国军警会在占领村庄的入口树起告示牌,上而写着“不超速、不抢掠、不亲善”,但这些东西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4月11日,美国人到达了马格德堡。第二天他们在德绍南部穿过了易北河。他们预计将在48小时以内到达柏林,并据此制定了计划。这种预测并非不可能实现,因为柏林西部几乎已经没有党*部队。当然结果众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