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开国大典场地为何选在*?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 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成立了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举行**人民*成立典礼;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决心下定于凌晨。经过反复权衡,*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朱德、*,任弼时等**,在*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
决心下定于凌晨。经过反复权衡,*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广场;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决心下定于凌晨。经过反复权衡,*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的思维重心落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广场上放眼眺望,*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出入。
*,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前为好。时间到 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成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