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他最受爱戴 除了夺人命更会得人心
说鲁智深是个粗人,大家都没什么意见,说他是个细人,可能有人就有点怀疑了,是不是作者标新立异,故意作秀?回答是,否也。鲁智深是个粗人,同时又是个细人,而且是个很粗中有细的人,他精细之处比粗鲁处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细人鲁智深细在何处。
渭州潘家酒楼,他与史进、李忠谈兴正浓时,突然传来扫兴的哭声,他气得摔碗掷碟﹙这是粗鲁之处﹚。等把啼哭女子叫来时,他不是像李逵那样一手指就把人家使点晕倒地,点倒了人他还不闻不问,最后还是宋江拿出二十两银子赔不是。而鲁达是一连发了五问:“你两个是哪里人家?为甚啼哭?”“你姓什么?在哪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哪里住?”如此耐心,如此细心,这是李逵做不到的,更想不到的,这就是这两个人粗人之间的极大差异。从这差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做人的风格,原则上的迥异。同样在这件事上,鲁达是有始有终的处理好了,他不但给了钱,而且第二天一早,赶到金氏父女住的店中,亲自送他们出门还乡,并寻思:“恐怕店小二起来拦截他,且问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摸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安排的如此细致周到,你说他是不是个细人。
还是在这回书里,他失手打死了郑屠,他想到“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边走还边提着郑屠尸体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回到家里,收拾细软便及时逃走了。这里把他当时的心理、神态,都细致的刻画出来了,想到吃官司无人送饭这等等,也只有鲁达想得出来。边走边骂更是虚张声势,设法脱身,也只有细人鲁智深才做得出来。
因酒醉,两次大闹五台山,虽说有点任性胡闹,但也是他“久静思动”的一种宣泄,像他这样一个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好汉,因躲避官府追捕上了五台山,又不是真心当和尚,他哪里耐得住佛门的清规戒律,成天做禅念经,戒酒戒肉呢?也亏得他能在五台山“静”四、五个月。一旦下山,就像一头关在笼子里的饿狮冲出牢笼,哪能不闯祸呢?第一次大闹,是思酒心切,酒馋之极,才迫不及待去抢,是粗鲁的表现。第二次大闹,却多长了个心眼,是细的表现。他不急于去喝酒,而是先调查一番,了解到酒店是不敢卖酒给五台山僧人喝的,最后挑了家“杏花深处”的“傍村小酒店”骗酒喝,这整个过程就不显莽撞,反而耐得住性子。这调查了解情况,就做的很细心,不是那么猴急猴急的,这“骗”就是心计,就动了一番脑子,就是细的表现。
当了和尚以后的鲁智深,并没有看破红尘,不问人间是非,同样是一如既往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去东京的路上,他借宿桃花庄,听刘太公说桃花山二大王要来抢亲事,他撒谎说自己学的“说姻缘”,可劝强人回心转意,放弃这门婚事。他吃饱了,喝足了,于是躲进了新房,吹灭了花烛,赤条条一丝不挂睡在帐内,等桃花山二大王周通上门。周通摸上床,他便开打了,将周通打了一顿,待周通领着山大王李忠来报仇时,李忠认出是鲁智深。在桃花山上鲁智深、李忠、周通、刘太公四人面对面说清了此事。周通也表示“并听大哥言语,兄弟再不敢登门。”鲁智深还放心不下,“大丈夫做事,却休要反悔”。周通最后折箭为誓,放弃这门亲事。鲁智深在处理这件事上,是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不但细心耐心,而且漂亮。
被请上桃花山的鲁智深,在山上住了几日,就“见李忠,周通不是个慷慨之人,做事怪吝,只要下山,两个苦留,哪里肯住”。又不肯接受李忠用打劫来的钱财作馈赠,于是拿了金银酒器踏扁后,从后山滚下山去。为什么从后山滚下去呢?因为鲁智深游山时,发现桃花山“果然好险隘去处”,“单单只一条路上去”,如从前山下去,“必定吃那厮们撞见”,于是选择了后山。这就说明在桃花山住了几日,鲁智深不但认清了人﹙李忠、周通﹚,而且认识了路﹙后山﹚。观察是多么细,一个粗人,观察的如此之细,真是难能可贵。
鲁智深的确是个很精细的人。他的精细不同与石秀,石秀的精细多产生于多疑,鲁智深的精细产生于应变能力和侠义。鲁智深也粗鲁,但又不同于李逵,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所致,而李逵的粗鲁是野蛮。同样是见义勇为,他又不同于武松,武松是不问青红皂白,盲目报恩,个人恩怨太深,而鲁智深是爱憎分明。这一比较看似多余,其实不然,正是从比较中我们更可看出鲁智深是一个更为丰富、立体感很强,层次感鲜明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一个极可爱的艺术形象,一个使人尊敬、爱戴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