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奇人张仪三骗楚怀王的故事:胸有南子一身胆
春秋战国时代的众多“士”中,张仪是相当厉害的一个人。苏秦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六国,组成一个松散的军事同盟对抗秦国。张仪却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齐楚燕韩魏亲近秦国,组成了反方向的合纵组织。
张仪的这个成果来之不易。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秦赵楚齐是强国,是“发达国家”。要说动他们中的三个国家向同一序列的秦国俯首称臣,谈何容易,但张仪办到了。他和苏秦一样,都是战国时代的奇人。
如果由此认为张仪是个天才,那就大错特错了。张仪刚出山时表现很不理想,方向不明,目标不清,备受挫折。
这也不奇怪,任何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结束学习走向社会后,都要经过一番摔打,不可能一开始都是满堂彩。
经过几年的摔打,张仪开始成熟了。他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他知道其它诸侯国都不是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只有雄心勃勃的秦国才能为他提供政治舞台。
张仪的机遇也很好。
这时秦国的国王仍是秦惠王,就是杀掉商鞅的那位太子。苏秦前几年去见他的时候,秦惠王拒绝了苏秦。而现在张仪去见他时,他却很痛快地接受了张仪,授他以官爵。
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其实张仪和苏秦一样,对秦惠王推销的都是一套东西——连横,即拆散其它大国的联盟和合作,各个击破,兼并天下。秦惠王之所以否秦而留仪,应该是基于战略的考虑。
苏秦去见秦惠王时,秦惠王刚刚杀掉商鞅。商鞅被杀了,但商鞅变法仍然在秦国实行,这说明秦惠王在进行政策调整。商鞅变法实行有十几年了,秦国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总结经验,即进行调整巩固提高发展这些必不可少的国策梳理,苏秦去得不是时候。
张仪去时情况不同了。秦惠王通过调整明确了国情,制定了战略方向,现在需要的是人才。张仪去了,正中秦惠王下怀。现在,该是张仪展现自己才华的时候了。
张仪到秦国以后的建树甚多,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他三骗楚怀王。一个堂堂的楚国国王叫张仪骗得团团转,其中滋味足够让人品咂。
秦惠王已有十五年没有派大军出函谷关了。现在,战略调整期结束,秦惠王频频对六国用兵。
秦惠王要对齐国用兵了。齐楚订有军事合作条约,秦军攻楚,齐国要出兵支援;秦军攻齐,楚国要派兵支援。齐楚两国都是“发达”国家,联合对秦国作战,秦军取胜的把握不大。
要攻齐,必先使齐楚交恶,废除军事合作条约。这事可不容易办到,齐、楚两国好好的,为什么要交恶。
张仪主动请缨。他保证,不费秦国一粮一弹,不用秦国一兵一卒,就可以使齐楚两国立即变成仇敌。
这当然很好了,秦惠王立即派张仪使楚。
与苏秦不一样,苏秦说服六国国王参加合纵组织用的是吓唬战术,现在张仪破坏齐楚两国的关系用的则是骗的战术。骗人者的方法各种各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让行骗对象感到有便宜可拣。张仪骗楚怀王时开出的条件优惠得吓人,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把自己商于一带的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
商于之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与当时的楚国相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现在楚国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得到这块战略要地,这样的便宜到哪里去找。
且慢。商于之地六百里,这只是张仪说说,是口头上给的空头支票,秦王写了信作出了这样的许诺吗?就算秦王写了信给楚王,愿意割让商于之地六百里,楚王应即派大军逐一接管这些城市和地区的防务,再和齐国断绝不晚。现在,楚怀王手里一没有秦王的信,二没有和张仪订立任何条约,更别说派大军去接管了。楚怀王手里一点东西都没有,便和齐国断交,派了几个人跟张仪去咸阳交割土地。
楚怀王这件事办得糟透了。一个大国的君王智商这么低,令人难以置信。
楚怀王骂了齐王,派使者跟张仪去秦国交割六百里的商于之地。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车到咸阳时,张仪大概高兴得过头了,在车上手舞足蹈,一下子从车上摔了下来,被从人送进医院。
从此,张仪安心躲在医院里治病。楚国的使者很着急,但见不着张仪。三个月后,张仪才从医院出来。楚国的使者一把抓住张仪,讨要商于之地六百里。张仪惊诧地说,我说过给你们六里地,什么时候我说过给你们六百里地。
楚怀王知道上当了,发兵攻打秦国,大败,楚军被杀八万人。秦国又取得了楚国的汉中等地。
楚国有一块黔中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秦国向楚国提出,愿以本国武关外的两城换取楚国的黔中地。楚怀王气得要命,要求秦国只要把张仪送来,自己愿意把黔中地白送给秦国。
这是无本买卖,而且是无本万利,只是这样就得牺牲张仪了。楚王气成这个样子了,张仪大概到楚国后,楚王不会简单地把他杀了了事,不知准备了怎样的酷刑等待张仪呢,最起码是用滚油活炸。
在巨大的国家利益面前,秦王表现得非常残酷无情。他满心打算把张仪送去,但张仪立有大功,秦王不好意思张口。倒是张仪自己提出,用张仪换取楚国的黔中地,这是何等划算的一笔买卖,我去!
张仪既然自己去送死,秦惠王没有道义上的责任了。他打发了一批人送张仪去楚国,同时也给了张仪一大笔钱去活动。张仪值钱着呢,能有办法不死最好。
张仪一到楚国,楚怀王高兴极了,立即下令把张仪关了起来,准备慢慢地杀他解气。
张仪,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一点不慌。他是胸有南子一身胆,浑身有力斗楚王。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南子的鼎力相助,楚王释放了张仪。
郑袖( 南子 )为什么要死救张仪呢?因为她可能是张仪的情人。
张仪上次来楚,带了很多金银珠宝,专门用来行贿。他要贿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当权的靳尚,一个是郑袖。当然首先要打通靳尚,没有靳尚的推荐,张仪见不到郑袖。
郑袖又叫南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美女。楚女生长在南方,皮肤又白又嫩,由于楚王的提倡,楚女大都身材纤细,走起路来一摆三摇,似细柳飘曳;跳起舞来偏着头,一身三折,很有韵味。其它地方的女子都不善此道,楚女之漂亮可想而知了。
张仪在楚国去见南子了没有?史书上说得很含糊。张仪向秦惠王坦白,“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和靳尚是哥们,靳尚和郑袖很那个”。
这句话还有另一种理解。“尚”可以是指靳尚的“尚”,但“尚”在汉语里有多种含义,其中就有“还”的意思。如果按后面的词义,前面那句话又可以解释为“我和靳尚是哥们,还得以和郑袖接近”。
这就有意思了。
后面还有呢。
这句话的原话是:“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事”这个字在汉语中含义更多了。其中一种含义为,女人和男子发生性关系,可以“事”表示,“女子以色事人”。“事”也可以表示男子和女子发生性关系,但必须是地位低的男人和地位高的女人发生性关系。张仪的地位低,郑袖的地位高,如果张仪要向别人夸示自己和郑袖发生过性关系的话,必须用“事郑袖”这三个字。
当然,张仪可以用更粗俗的语言表示他和南子的关系。但是,他是向秦惠王说明此事,必须文词优雅,说得很委婉。“尚得事楚夫人郑袖”已是张仪表明此事时语言限制的极限。
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太复杂了,太丰富了。一个“尚”字可以有十几种意思,十多种解释。也怪古人书写条件太艰难了,司马光写《 资治通鉴 》时可以用毛笔在纸上写,但他用的资料许多都是春秋战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期的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战国、秦皇汉武时期的史官都是用刀子在竹简和木牍上刻上字“写”作的。这是何等吃力,何等费时的事,怪不得当时的作家都是惜字如金,“写”一个字出来,太不容易啊!
但正因为惜字如金,文字上留下了很多空当和歧义,让后世的人们只能用推理的方法去理解这些史料。
讲到这里,马上就会有人反对,这不是事实。司马迁在《 张仪传 》里确是这么写的,但他在《 楚世家第十 》中明确写了“尚”是“靳尚”。“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郑袖”。司马光在编《 资治通鉴 》时就选用了后一种说法,“尚”就是靳尚的“尚”,不应理解为“还”的意思。
史书上确实是这么写的。但谁能保证,司马迁在“写”《 楚世家第十 》时没有多写了一个“靳”字。好,司马迁文笔严谨,断不会出错,那谁又能保证他人抄写时,多抄了一个“靳”字。既然《 张仪传 》中误少了一个“靳”字,那么《 楚世家第十 》中误多了一个“靳”字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有人又会反对,错了,司马迁是不会写错字的,后人也没有抄错字。且慢,还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里分别写到的“尚”和“靳尚”本来讲的就是两回事。司马迁在哪篇文章里提示读者,《 张仪传 》里的那个“尚”字必须参考《 楚世家第十 》才能正确理解?有这样的提示吗?没有。
有人又会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南子贵为楚国王后,怎么会同张仪这样一个游士私通。
怎么不能?苏秦就和燕王王后私通,私通到燕王的儿子都知道他们好。史书上明确地记载有此事。“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
苏秦可算是张仪的师兄。苏秦和燕王后私通,张仪为什么就不能和南子私通。
春秋战国时期,女人们还是比较*的。她们可以采桑,作桑中游,可以到野外享受风浴,日光浴、可以和男人们谈恋爱。君王的后宫也不像后来那么禁锢森严,宫里的女人可以跑到大街上闲逛,可以和别人私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苏秦和燕王后私通,燕王的儿子不但不怪,反而更优待他。
南子估计年近四十,再漂亮,再整容,四十岁的女子毕竟不那么吸引人了。楚王还喜欢她,但肯定会经常到那些小姑娘的房子去过夜,南子的心里一定是很寂寞。
张仪呢?这是个刚出茅庐的小伙子。张仪是魏人,即北方人,有着北方人的一些气质和特点。北方人一般个子高,张仪的个子不会矮,史书上就一点也没提到张仪个子矮。
张仪不仅个子高,而且性格开朗,说话幽默。他被人打得半死,还开玩笑地问老婆我舌头还在不在。一个小伙子,学问大,个子高,很会讨女人的心,又有银子( 这是秦王给的活动费 ),那还不是一下子就打动了郑袖的心。
张仪知道南子的价值,拼命巴结她,史书上记载是“袖言皆从之”。
如果张仪和南子是情人了,那么,南子拼命劝楚王放了张仪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楚怀王耐不住南子劝说,放了张仪。
张仪虎口逃生,还真是靠南子的营救。这个结局,张仪可能早就预料到了,真是胸有南子一身胆。
这正应了《 诗经 》上的话。
爰采唐兮?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楚怀王放了张仪。
人们以为张仪死里逃生,一定会吓得连夜逃往秦国。错了,张仪不但没有逃跑,反而第三次去骗楚怀王,劝他把那块黔中地送给秦国。
楚怀王,这个在前几个月还在切齿骂着张仪,恨不得把他“烹之”的堂堂楚国国王,这会儿像中了邪,痛痛快快地真把这块黔中地乖乖地送给了秦国。
张仪在楚国的活动这么成功,和他的一些特殊经历有关系。
一是张仪过去在楚国活动过一个时期,这一段的活动对他影响很深。
张仪和苏秦都毕业于鬼谷子学堂。
张仪比苏秦晚出来几年。不知为什么,他到楚国活动去了。大概是张仪觉得楚国地广国富,可以有所作为吧。其实,这时的楚国早已是纸老虎了,当政的楚怀王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笨蛋,在楚国能有什么作为。当然,这是张仪事后才知道的,当时信息不灵,张仪哪里能知道得那么清楚。
张仪在楚国的活动不但没有一点进展,而且还被人当贼抓了起来。张仪也知道,要见到楚王必须首先结识楚国大臣,大臣看中他了再推荐给楚王。所以,张仪投到了楚相门下。楚相是什么人?是一个为二两银子可以出卖楚王的人,他哪里会推荐张仪。有次一个玉璧丢了,全府的人都怀疑是张仪偷的。张仪被抓起来拷打。张仪被打了三百棍,坚持他没有偷璧。楚相无法,只好把他放了。
在那些初起的“士”中,范雎和张仪的遭遇是最悲惨的。张仪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当然很心疼他,估计会哭着求张仪,咱不去求官了好不好?咱回去干二牛抬杠,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有啥不好的,人人不都这么过的吗,干嘛要求官呢,官没有求上,还叫人当贼打。
张仪听了老婆的话,既不恼,也不火。他把舌头伸出来问老婆,我的舌头还在不在?那还用说嘛。张仪说,好,只要舌头还在,一切就好办了。
在楚国的经历给张仪很多的启示。虽然史书上没有写,但张仪应是有深刻的感悟。一是他发现楚国的一些当权的大臣很爱钱,他们重视一只璧甚于重视一个人才,说明这些人私心太重,政治上不会有大作为,是可以轻易用金钱美女打倒的一帮人。二是他体会到了楚怀王是个笨蛋,是个很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如果楚怀王英明果断,断不会有这些贪钱的污吏执掌朝政。楚怀王笨,当然可以用计欺骗他。三是张仪一定知道了楚怀王身边有个美丽的女子郑袖。她很美,但年纪已有点大了。美妇最怕年纪大,因为年纪一大,国王就不再宠爱。这时郑袖的年纪有多大?估计已近四十了,这已是一个令妇女绝望的年龄了。郑袖可能由于有驻颜术,还如二十许人,但妆出来的美,是比不上自然美的。
张仪知道这一点有什么用?大有用处。有什么用处?它可以救张仪的命,你说有用没有用?
张仪在楚国的活动还使我们对张仪这个人的性格有所了解。张仪好色,对南子很感兴趣。他性格活泼,甚至有点调皮,很有幽默感。他宁死不自诬。这些性格对他以后的政治活动很有作用。
张仪在楚国的经历可能还使得张仪恨楚国。试想一下,张仪千里迢迢地赶到楚国去,既是为自己好,也是为楚国好。楚国总得给他一个机会吧。就算自己不行,你总得先听听我的主张嘛。可是,楚国没有给他一点机会。非但如此,张仪还被当贼抓了起来,严刑拷打。对这段惨痛的经历,张仪能轻易忘掉吗?风水轮流转,现在该张仪拷打楚国了。你看他戏耍楚王时的那股狠劲,就可以明白,张仪是在向楚国索赔。楚国呀,你得千万倍地补偿我的精神损失。
二是张仪学问非常扎实。
未出山前,张仪师从当时的名师鬼谷子钻研学问。鬼谷子并不姓鬼,此位夫子因在一个叫鬼谷子的山谷中办学而被人们称为鬼谷子,他的真实姓名现已无从考证。
鬼谷子开办的学校,正确地来说,乃是属于民间办学的私塾式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办的学堂主要是培养研究人生道德方面的人才;鬼谷子的学堂主要培养经世致用人才,培养政治家、军事家、智谋家、说服家。
鬼谷子的那所学校里,学生并不多,大概平常也就是二十几人而已,但这些人走向社会后都是很了不起的。他们或带兵打仗,或往来游说,许多人都成为战国时期的政治明星。这些人里不仅有苏秦、张仪,而且还有庞涓、孙膑等人。
张仪的学习成绩应是很好。这个成绩好,并不是说张仪每次考试都得一百分。现从有关资料分析,鬼谷子的学堂里并不采取闭卷考试制度,极有可能是晚清著名学堂“万木草堂”里那种研究式的学习制度。
万木草堂创办于清光绪年间,其创办人康有为乃是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他不作满堂灌式的讲课,只令学生大量阅读他指定的各种书籍,并做认真的读书笔记。每过一月,康有为把学生的笔记收上来,逐一批阅,然后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总结式的讲课,这一讲就是几天。他讲完后又和学生们展开讨论。这时,学生们完全可以不顾师道尊严,和康有为展开论战,这一讨论又是几天。然后康有为再作讨论总结,这一讲又是几天。这一轮学习结束,康有为又布置大量的阅读作业让学生们读书。
“万木草堂”的学生不多,也就是二十多人。这些人结业后即投入变法运动,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政论作家、政治家、思想家,真是群星灿烂。
要实行“万木草堂”式的教学办法,教师必须要具有非常高的政治素质、人品素质、文化素质。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举国为师。康有为的水平有这么高吗?有。他学富五车,在万木草堂从教期间,每天都要读一锥书( 即用锋利的锥子扎一摞书,凡是被锥子扎透的书都必须读 )。他政治上很敏感,为改变中国的危亡境地,很早就研究世界上变法图强的范例,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他的学问基础扎实,能用左右手写出一手漂亮的楷书。
学生的水平也要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比老师还高。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时,连个秀才都不是,却有许多少年举人拜他为师。这些少年举人中最著名的当为梁启超。他十六岁考中举人,即拜康有为为师。学生的学位比老师还高,这个学生的水平高不高?学生的水平高,尤其高在政治水平上。他们来“万木草堂”学习,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
只有这样的二十几个师生聚在一起,才能培养出中国近代一批杰出的作家、思想家、政治家。
同样,应是很类似于万木草堂的鬼谷子学堂才能培养出战国时期一批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估计鬼谷子学堂的情况也基本上是这样。
鬼谷子讲课时,可能并不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他可能会布置学生去读一些书,让学生记下心得体会,然后和学生交流,释惑答疑。也可能定期举行驳论比赛,让学生锻炼口才,提高水平。这已近似于说服帝王的实战了。
在学习一段时间后,鬼谷子很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长分科。庞涓、孙膑学习兵法,苏秦、张仪学习说服帝王的传播理论和实践。
学习兵法者并不只是单纯地学习军事,同样还要学习政治学、帝王传播学、心理学等课程。像张仪这样专习说服帝王传播学者也要学习兵法。从根本上来说,兵法适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孙膑教田忌赛马,用最差的马与对方最好的马赛,田忌输了一局,但最后的两局都胜了,总成绩高于对方,田忌赢了。这个原则可适用于很多领域。
以考试来说吧,你的其它科成绩很好,但你的英语比不上其他同学。复习时怎么办呢?干脆不要在英语上下大功夫,而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那些你认为成绩一向不错的其它学科上。高考复习时间有限,你把精力都投在复习英语上,英语水平提高不大,又舍弃了其它科的复习,既丢了西瓜,也掉了芝麻。你干脆舍掉英语,专攻其它科目,用一点时间,就会有大的进步。你舍弃了一点,而得到了多点,你自然就赢了。
鬼谷子还可能采用制作沙盘,开办实习法庭,演出说服帝王短戏等实用教学方法,还可能会讲解各诸侯国的历史、现状、文化、礼仪等课程,并让学生们研习揣摩。
我们翻遍史籍,发现苏秦、张仪、孙膑等从鬼谷子学堂毕业的学生,从未因礼仪疏漏而遭到呵斥的情况。在帝王面前,他们总是礼仪周到,又不卑不亢。
张仪在鬼谷子那里学了一些什么课?估计有兵法、说服帝王传播学、各诸侯国概论、人际交往学等课程。他可能还接受了鬼谷子关于人生价值的讲座的基本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往往追求的是人生的成功,猎取富贵还在其次。张仪第二次“出使”楚国时应该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楚王要杀他,南子的相救能不能起作用尚且是疑问。再说南子水性杨花,谁能保证她不会恋情别移。张仪对这些人情冷暖之事应当是很清楚的,但他还是去了。
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有了一个搏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哪管荒草连天际,只求青史留名长,应是张仪的想法。
三是张仪得到了老同学苏秦的支持。
苏秦和张仪同在鬼谷子那里学习过。
过去是同学,但现在身份不同了。
苏秦这时已很神气了,他身佩六国相印,当着六国军事合作给织合纵条约理事长。那里的发展机会很多,苏秦又是师兄,肯定待自己不错。
张仪又错了,他到赵国后,苏秦对他很冷淡,给他吃的饭很一般,都是仆人才吃的饭。
张仪比苏秦晚毕业几年,大概二人过去在学堂时关系不错,说不定张仪还帮过苏秦的忙。张仪满心以为苏秦会对他投桃报李,苏秦的冷淡对他是当面泼来的一盆凉水。
张仪又错了,苏秦是实实在在要帮他的忙。
苏秦大约已经觉察了,他的合纵主张不合时宜,他的合纵长的位置也难以长久。自己因没有碰上好机会,只好搞合纵,为什么让张仪也来牺牲。
这些话不好和张仪说。他如果对张仪说了,张仪不但不会感谢他,反而还会怨恨他,这个老同学,太那个了。苏秦只有将军一法,对他冷淡。不仅如此,苏秦还好几次当面批评张仪,是好男儿应当自己去求取功名,怎么无能到要求同学帮助才能在社会立足,我这里不需要你这样的人。
张仪虽然没有被当贼一样抓起来,但却比被拷打还难受。同学啊,那是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同学不是兄弟姐妹,但一起生活五六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结伴游玩,凑份子打牙祭,那情分比兄弟姐妹还深。进入近代以后,女子进学堂学习,同学这个词语里面又加进了一道深深的香味。更有不知多少对男女同学,在学堂里互恋互爱。女同学是面若桃花,男同学是高岸冷峻。男同学用自行车带着女同学一起去洗澡,车轮飞转、铃声叮,引起了路边多少男女同学的欣羡。春天为什么这么美啊,就因为有热恋中的女同学的更加美丽的倩影在宣春啊!同学,人们一想起这个词就陶醉啊,多少青春年华,多少鲜活爱情都凝聚在这个词里面了。
张仪很不幸,偏偏遇上了苏秦。张仪气炸了肺( 这是夸张,张仪的肺还是好好的 ),决心到秦国去,借秦兵打击赵国,打击苏秦。
可是,张仪没有钱。从现在的河北邯郸( 当时的赵国都城 )到现在的陕西咸阳( 当时的秦国都城 )有两千多里地,坐火车也得一天一夜( 未提速前 ),何况走着去呢。有钱可以雇车,但张仪没有钱,只能一步步地走去,路上还没吃饭的钱。不要忘了,张仪还带着老婆呢。就算到了秦国,住哪儿,走谁的门子,都得大把地花钱。可是,张仪没有钱。
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富商跑出来支援张仪。他有钱有人有车,他带着人一直用车把张仪送到咸阳,又四处打点让他见到了秦惠王,当了秦国的大官。张仪很感动,想报答这位富商。不料富商一文不收,直截了当地告诉张仪,你还做梦呢,你以为我是谁?我是苏秦大人的属下,奉苏秦大人的命令,送你到秦国发展。张仪恍然大悟,这才知道苏秦的深意,到底是老同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