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武将PK 隋唐好汉远胜三国猛将

三国风云际会群英荟萃,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这样的时期,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而且一点都不输于三国英豪。此时期就是隋唐英雄。

当年单田芳先生开讲的当口,一幅惊心动魄的战阵斗将画面展现于众人眼前。只见一将,白盔白甲素罗袍,胯下一匹白龙马,掌中一杆亮银枪,威风凛凛,勇冠三军。冲到阵前拧枪就刺,不到三合,敌将被刺于马下。单先生讲的天花与油醋乱坠,唾沫和口水同飞,收音机前的众人轰然叫好。刘郎听到精彩处手舞足蹈、如醉似颠,恨不能立马拿根柴火棒冲到院子里扎把扎把几下。那年月,谁能抵御评书的艺术感染力啊。

且住!这种斗将场面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评书中的情节大都是虚构的。首先白盔白甲银枪白马一说纯属杜撰。说书人为了大量发展收音机前的追星族,得把主人公装扮得又酷又帅。然而,自古有“临阵不自标异”一说。意思是为将者临阵时装束不得标新立异,要注意伪装,以免自己成为对方的首要攻击目标。《淮南子》云:“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上面的那位小将果真白衣白甲,外加银枪白马,除非是大雪天,满世界和他一样银妆素裹,否则,多半还没等这位帅哥小将到达阵前,就被对方弓弩手射成箭垛子了。

白衣白甲问题且放一边。那么临阵斗将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此为战阵斗将的定义。历来各类稗史、小说、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战将单挑厮杀的场面,然而正史中却记载寥寥。野史轶闻不足为信。即使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指标要求。白起不见得武艺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韩信怯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至于卫青、周瑜、李靖辈,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古代真有斗将之事,并非稗官之妄说。王士禛引《剧谈录》说,唐时白敏中征讨叶蕃,有一高大威猛的黑衣酋帅出阵邀战,这时有潞州小将驰马而出,弯弓搭箭,射中其面,然后冲上前去抽剑将酋帅砍落马鞍。此小将真是勇猛,可惜没有留下姓名。王士禛又举了两个例子,以《剧谈录》中李临淮部将白孝德斩贼将刘龙仙,及《五代史》中周德威生擒陈夜叉等旧事为证。

秦汉时期的战阵斗将在正史中描述很少,《三国演义》里关羽战长沙的故事中,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老将黄忠。黄忠能将关羽头盔上的簪缨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难事。可见黄忠实是对关羽手下留情了的。而秦汉时期偏偏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最高水平时期,后世中难得一见象秦灭六国、汉击匈奴那样的经典战役。这是因为,秦汉时期较多发生大规模作战,战争规模越大,战略战术、集团性的作战方式成为首要致胜因素,个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阵斗将的比例最高,而这一时期,乱战、混战、无准备之战发生的相当频繁,因而主将的个人武力就会发挥较大作用。唐朝李靖说过,前代战争往往是“以少术胜无术”。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可见这一时期,能近身搏战的猛将虽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将却并不多。唐朝则集两方面之长,既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这样的猛将,另一方面,军事指挥水平、战争水准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战者,但其军队的战略战术水平历来弱于辽、金、元等朝。至于明朝,虽有刘誔那样的大刀猛将,在八旗军精良的骑射术面前,仍一败涂地,战死于萨尔浒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