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什么必死无疑?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他们为汉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即位后,于同年6月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作为君王,刘邦能够知人善任难能可贵,这也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但是千万别忘了:“伴君如伴虎”、“功高震主”。
如刘邦所言,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各有所长,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很难说他们三人之中谁的功劳最大。三人功高皆确定无疑、都足以震主;最终结局却只有韩信招致杀身之祸。
为什么三杰之中刘邦只杀了韩信,而放过了萧何与张良呢?
今天笔者当一回事后诸葛亮,稍作如下分析:
韩信用兵如神,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终因遭到刘邦猜忌,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这样的结局似乎又一次印证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铁律,其实未必。
刘邦对萧何、张良也未必就那么放心。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终,是因为都懂得急流勇退。
应该说张良是三人当中刘邦最放心的一个人。一方面,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代,属于外乡人,在关中没有自己的*,而且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另一方面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刘邦论功行赏时,张良拒绝了刘邦对自己“自择其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因为张良没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刘邦对张良最为放心,张良也因此得以善终。
相比于张良,萧何在关中似乎“根深蒂固”,这一点也引来了刘邦的猜忌。据说刘邦曾三次试探萧何,看他有没有贰心。但萧何三次都将刘邦的疑心和顾虑打消了,从而化险为夷、幸免于难。萧何是怎么做的呢?前两次萧何通过派族中青壮年奔赴前线和捐献家产打消了刘邦的顾虑。第三次遭到刘邦怀疑时,萧何在关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刘邦猜忌的重要对象。此时,萧何听从他人建议,做了些“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通过“自污”的方式败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声,从而让刘邦安心,最后得以善终。
韩信却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动邀功的致命错误,最终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区别于萧何和张良两位文臣,韩信作为武将本就容易招致怀疑,但他最终被杀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过于高调
在职场中,老板要求自己手下各业务部门的人对自己的业务要比对老板更加了解。这话没错,但是如果你一直在老板面前炫耀自己业务能力比老板强会是什么后果呢?韩信就是犯了这个错。韩信是千古难得的帅才和将才,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让项羽自刎乌江,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但他太高调了,不知谦虚为何物。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提到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他自己却没有数量限制,越多越好。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便来自于此。韩信对刘邦说的这番话自然容易遭到刘邦的猜忌。
2、主动邀功
韩信在打下齐鲁之地后居然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封,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殊不知,他的做法犯了帝王大忌。帝王们对手握重兵的将帅一向最为忌惮,韩信作为一个手握兵权、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不知避嫌也就算了,竟然还主动邀功。
作为功高震主的武将,韩信不仅不知效仿张良、萧何二人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一些致命的错误,最后只能是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