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 做了10个月皇帝却赢得了后世极高的赞誉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君主,成祖朱棣长子,也是开国大将军魏国公徐达的外孙。他做太子二十年,但登基之后十个月就驾崩了。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后世对于他的评价很高。
朱高炽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一次,朱元璋派这个少年在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后者回来报告之快令人吃惊,他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餐以后;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他有条不紊地把文武两类分开,并相应地作了报告。他的祖父不断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
但是父亲朱棣其实不喜欢大儿子高炽。其一高炽太老实仁厚,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第二则是高炽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
朱高炽是个老实人,但不是窝囊废。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而返。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让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监国。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这老皇帝对太子已经有倾向性意见,一般的办事人员会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轨”言行。而胡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高炽最终能入承大统,除了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还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朱瞻基,行军之时也常带在左右。后来朱瞻基登基之后也确实成为了一代明君就是明宣宗宣德皇帝。高炽的皇后张氏也颇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的贤后之风。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此外对于跟自己争夺储君之位的两个弟弟也是不计前嫌。这一系列举措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朱高炽明于星象,一夜忽见有星变,忙召赛义、杨士奇等人来说:“天命尽矣。”于是叹息说道:“我监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赛义、杨士奇也留下了眼泪。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终年47岁。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为人宽厚,为政开明。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开创了明初的盛世。后人将他与他的儿子宣德皇帝在位时期并称为“仁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