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权臣范雎:整死了名将白起逼疯了秦昭王

秦昭王宠信范雎,不仅将他一脚提拔为相国,晋爵应侯,还不惜失信天下,讨好笼络。为了给范雎报私仇,劫持平原君赵胜,为天下笑。按说秦昭王对你范雎好到这个份上,范雎应该感激涕零,肝脑涂地,从此全心全意为秦昭王办事,这才对。可惜没有。范雎阳奉阴违,只一句话,便整死了白起,还把秦昭王害得大脑受不了刺激疯了。

事情还是纠结于长平之战。

五大夫王陵奉命攻打邯郸,却久攻不下,而且秦军甚至没能围死邯郸,叫人费解。这时候秦昭王孙嬴子楚从邯郸逃了回来,长平之战白起谎报战功真相大白。不过说是真相大白,却只是大家心知肚明,没有人敢挑明,秦昭王也断不会认账。只要秦昭王不认账不松口,谁说长平之战白起谎报战功,谁就是骂秦昭王傻侮辱国君,就是玷污英雄,就是妖言惑众,罪可枭首。

问题的关键落在了邯郸。只要秦军在邯郸取得胜利,一切都好糊弄。如果不能取胜,甚至大败,不仅群臣质疑,魏冉旧部族人兴风作浪,更会给秦国带来灭顶之灾。秦昭王一怒之下,把白起叫来一顿臭骂,合乎常理。

“你不是说你把赵军45万一举消灭了吗?好,你去,打下邯郸寡人既往不咎,打不下邯郸,寡人新账老账一起算。”

这个时候,奇怪的事情出现了,白起竟然抗旨不去。(秦王自命,不行。)

当然白起说了一通不去的理由,大致是邯郸打不下来,路途遥远,秦国自己伤亡惨重,诸侯救兵马上就到,所以我不去。还有一种说法是白起长平之战一结束,就提出打邯郸,因为范雎从中作梗,耽误了战机,所以白起不去。关于这些,我都在博文《凭什么说白起长平之战谎报战功》里作了分析,都是些鬼话。白起的理由均不成立。范雎作梗没有时间,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长平之战还没有完全结束,秦军还在忙于占领上党太原,秦昭王就已经下令王陵攻邯郸。

退一步讲,就算白起的理由成立,范雎作梗贻误了战机,明摆着打邯郸要吃败仗,白起就能抗旨不去吗?不能。别说是那个王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时代,就是今天,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你也不能不去,不敢不去。更何况,当时邯郸战役已经打起来了,不是在讨论该不该打,能不能打赢的问题了。秦军攻城不下,作为秦王信任的将军,你就应该不顾一切,替秦王替秦国去拼命。就算是明摆着去送死,比如派你去掩护大部队撤退,你也应该义无反顾,效死沙场,马革裹尸。你怎么能不去呢?

白起抗旨,真可谓岂有此理,千古未有!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白起为什么敢于抗旨?难道不怕秦昭王一怒,将其斩首灭门吗?

楚平王夺了太子的未婚妻,伍子胥他爹说了声不可,楚平王就将伍氏一族灭门。齐威王九年不上朝,一上朝就把阿城大夫扔汤锅里煮死了。不仅如此,还把替阿城大夫说过好话的大臣也扔汤锅里煮死了。阿城大夫是冤枉的,我在《真商鞅》一书中的第一章“赴秦”中有详细分析。

现在你白起抗旨,而且不是一般的抗旨,是临敌畏缩,秦昭王杀你合理合法,天公地道。都像你这样,谁还去为国家打仗?谁还去为妇孺百姓流血牺牲?

然而白起就是抗旨了,冒着杀头灭门的危险。为何如此?

遵旨去邯郸最多打败仗,不会有性命之忧。秦国的将军,从来没有因为打败仗被秦王责罚处死的。比如秦穆公一朝,将军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奉命率军攻打郑国,路上却自作主张偷袭晋国的滑邑,结果被打得大败,三将被俘,还是秦穆公的公主向晋公求情,三人才捡得性命。秦穆公并没有杀他们,反而叫他们吸取教训,刻苦工作,将来报仇雪恨。秦昭王一朝,胡阳攻阏与,被赵奢打得大败,也没被砍脑袋。王龁邯郸大败,也没被杀。后来秦始皇继位,王龁还是三位辅政将军之一。

白起却为什么甘愿杀头灭门,死活不去邯郸呢?

合理的解释是,白起已经犯下了比抗旨更严重的罪过,欺君。白起已经算计清楚了,抗旨不去有可能杀头灭门,如果去了,一定杀头灭门,而且还会失去更多的东西。这个更多的东西就是秦国人心目的英雄,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

白起知道打不下邯郸,只要不去,不给秦昭王抓住把柄翻脸,长平大捷的庆功酒都喝了,秦昭王不一定肯舍了老脸把事情挑明。70多岁的老国王活不了几天了,耗一耗拖一拖,说不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去了,打不下邯郸,正好叫国内汹汹的议论成真,秦昭王被逼无奈正好找到借口痛下杀手,自己不仅身死灭门,还折了一世英名,更因为谎报战功遗丢人现眼臭万年。

所以白起咬紧牙关,就是不去。

这个时候,更加奇怪的事情出现了。秦昭王在白起那里碰了钉子,竟然转头叫范雎再去劝说,要白起应命。(乃使应侯请之。)

为什么说更加奇怪?因为秦昭王对于白起,可以说是恩威无以复加。恩者,秦昭王是白起的老领导,白起能有今天,全靠秦昭王重用提拔。威者,王要臣死,臣不能不死。何况你白起是明晃晃的抗旨,是临敌畏缩,杀了你怎么着?而范雎与白起,既无提拔之恩,也无刑杀之威,你秦昭王他白起都敢抗旨不去,范雎再去能有何用?

有用,秦昭王认为有用。因为有些话,一国之君,又已经是70岁德高望重的老国王,实在是说不出口,也不能说出口。范雎去了,只要把这些话说到了,白起没有不去的道理。

“寡人知道你长平之战谎报战功,寡人也知道你打不下邯郸。你去,只要你去了,把攻城部队安全地撤下来,再撒次谎,说邯郸战役斩首40万,寡人才好说话。你看,王陵、王龁,打不下邯郸是你们笨蛋!什么长平大战有假?瞧人武安君,去了就大获全胜,斩首40万。不仅如此,寡人还装傻,一样大宴群臣庆功,一样给你重赏。为国家免遭灭顶之灾,为寡人保住英明伟大的老脸,也为你白起保住战无不胜的名声,还有项上那颗人头,白起你必须得去。”

应该说,话到这份上,白起不可能不去。就算病得爬不起来了,担架抬着走一圈,给老国王一个台阶,结果应该是皆大欢喜。可是奇了怪了,能说会道的范雎去了,却无功而返。

注意,范雎不是去了一次,而是两次。范雎去了两次,两次都无功而返。第一次“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第二次“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

为什么是两次?想来是第一次秦昭王认为,以范雎的善解人意,寡人的心思他应该知道,所以,没有把话都说明。第一次失败后,秦昭王被逼无奈,只好将要说的话一一言明,范雎再去,还是铩羽而归。范雎回禀秦昭王还是那句话:“白起不去。”当然了,范雎会说自己已经把王的好意都传达到了,秦昭王闻报自然大怒,自然认为这是白起混蛋。于是一道圣旨,不明不白将白起罢官夺爵,降为士卒,赶出咸阳。“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说到这里,不能不插一句,我们说秦昭王傻得有点萌有点憨,有时甚至有点可怜,此可见一斑。一国之君,70岁的老国王,真正是被范雎、白起欺负惨了。

那么,善解人意又能言善辩的范雎,为什么说不动白起?为了自己,就凭三寸不烂之者,能从一个逃犯一步登天为相封侯,怎么叫白起去一趟邯郸都说不下来,岂非怪哉?

很显然,范雎没有去传达秦昭王那不可明说的心思,反倒是火上浇油。秦昭王傻了,他以为自己对范雎百般宠信,甚至讨好笼络,其程度史无前例无以复加,范雎就会肝脑涂地忠心无二。非也!

范雎与白起是一对天敌。说得更确切一些,白起是范雎的死敌,拦路虎,搞不好还是夺命的阎罗。不论他们平时是关系紧张,还是相敬如宾,二人的出身、来路、经历,注定了他们势不两立,你死我活。

白起是实干,范雎是耍嘴皮子。白起在秦昭王十三年就带兵出征,到邯郸战役时征战近40年。尽管有虚报冒领的事情,但毕竟是提着脑袋玩命。为秦国建功立业,开疆扩土,功劳业绩实实在在,有目共睹。苦干死干近40年,才爵至伦侯。范雎有什么?就靠一张嘴,不用风吹日晒,不用生死搏杀,无寸尺之功,只一通挑拨离间,一脚便跨过19级秦爵,封应侯。白起这等苦干久干,创伤流血的人,能不痛恨鄙视?

白起是老臣,范雎是新贵。新贵想要得宠得势,必然要剪除老臣才能取而代之。范雎第一个打击目标是当时的相国魏冉,而且一举得逞。白起是魏冉的人,战功显赫德高望重,部下党羽众多。不扳倒白起,一旦秦昭王山崩失去靠山,白起想要替魏冉报仇,或仅仅就为了看不惯气不过,朝范雎痛下杀手,还不跟杀只鸡一般简单。所以,范雎必须要再接再厉,除掉白起,这才能坐稳相位,一旦秦昭王死,才能后顾无忧。

天赐良机,白起长平之战谎报战功,而且已经引发严重的后果,邯郸久攻不下。只要白起死扛下去,秦昭王一怒砍下他的脑袋,一切不费吹灰之力,水到渠成。所以,范雎去说白起,只会是火上浇油,绝不会把秦昭王的暗示、许诺言明。白起果然上当。趁着这机会,范雎开始向军队安插亲信。将一天兵都没当过的郑安平,一举委任为攻邯郸秦军副统帅,把王稽任命为河东郡守。

秦昭王闻听范雎回报,自然大怒。心说寡人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你白起还不应命,真正是居功自傲尾巴翘上天了。缺心眼的秦昭王决不会怀疑范雎从中使坏。于是,当邯郸秦军大溃之时,秦昭王再也顾不了脸面传言,下诏惩罚罪魁祸首,将白起,连同参与了长平之战谎报战功的司马靳,一同赐死。

范雎如愿以偿了,而且将秦国的军、政大权一起抓在了手里。

白起也如愿以偿了,虽然不免一死,但是保住了名声。两千年来,无数史家文人毫不怀疑长平之战那漏洞百出的伟大胜利,对白起顶礼膜拜,称他为常胜将军,甚至战神。

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说一句,秦昭王傻归傻,却绝不残暴。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过分的软弱和宽仁。白起这种情况,要在诸侯列国,早把你灭门了,而秦昭王只是赐死。所以司马迁应该感激秦昭王的傻、萌、憨。如果换了齐威王,楚平王,一道圣旨将白起、司马靳一起灭门,就不会有司马迁和《史记》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间未到。范雎机关算尽,却终究是小人得志只会打小算盘,国家兴亡的大算盘他扒拉不动,也不会扒拉。正在他志得意满之时,邯郸城下苦战两年的秦军崩溃了。赵魏联军铺天盖地而来,秦军死伤无数一路溃败,原本已经占领的上党郡、太原郡、河内郡、河东郡,一仗尽失。范雎参与策划的所谓远交近攻战略彻底失败。范雎的亲信死党也不争气,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河东郡守王稽弃地逃跑。秦昭王受此打击,应该是大脑出了问题疯了。因为《秦本纪》明确记载,秦昭王说他见到了上帝。“王郊见上帝于雍。”

也可能是趁着秦昭王大脑不清,太子安国君与一干大臣,在秦昭王五十二年,也就是邯郸大溃一年多后,依秦律将范雎和王稽一起处死了。“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这里的张禄就是范雎。投降赵国的郑安平也差不多前后脚死在赵国,算是罪有应得,应了那句古话,小人得志,必有大祸。

几年后,秦昭王在郁闷和神志不清中死去,留给孙子秦庄王、曾孙秦始皇一个孱弱贫穷的秦国。以至于秦庄王三年,仅仅在秦昭王死后四年,秦军发兵河内,想要夺回邯郸大溃丢失的城池,结果却是又一次大败。赵魏联军一路追击至函谷关,围关猛攻。六年后,诸侯联军更是打倒了蕞邑,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只有30公里,这是自商鞅变法后一百年来,前所未有。

秦昭王绝不是什么英明君主。他傻而憨,做常人是个好人,做君王却是个昏君败家子,败光了商鞅变法为秦国积攒下来的家底。范雎也绝不是什么贤相能相,他知恩不报,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恩怨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个人利益,坑害恩主,损害秦国在所不惜,最后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