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统治阶级都要佩戴长长的朝珠

根据史料记载,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

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由较为常见的108颗子珠组成的上品挂珠发展而来的朝珠,是清代宫廷服饰的标准佩戴品。

清代朝珠的寓意

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在朝珠中每27颗间有一粒大珠,共有4颗大珠,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在其中一个大珠后另有一串珠,这串珠佩戴时垂于背后,称为背云。背云寓意是“一元复始”。

清代朝珠背后的文化

朝珠作为官服礼服的配饰,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佩戴朝珠,按照规定皇帝、后妃、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以及京官和皇帝侍卫才可佩戴朝珠。

这就是朝珠及其背后的文化,配戴朝珠是皇帝个人的喜欢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上层的流行文化慢慢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这也许能从侧面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佩戴佛珠,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另一个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