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人怎么住 走进锡伯人的房子

锡伯族人怎么住 走进锡伯人的房子

锡伯族的住房经历了历史的变化。

古代是帐篷、草房、马架子、地窝子。清朝时期,锡伯族的房屋建筑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有平房(马架子,多向东),此外还有人字形大屋顶房、“杜喀包”(门房或厢房)、“哈什包”(库房)。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的房屋材料多为木、土,造法简单多是先用木料搭起房屋的骨架,然后用土坯垒起来抹泥、刷灰。房屋前面墙两头,都有一米多宽的“玛图”(实为挡风的屏墙),房屋的廊檐和玛图并齐,故老式房屋廊檐很宽,它的优点是可避风遮雨,保护门窗不受风吹雨淋。

目前锡伯族群众多建盖“来兰皮”房屋,其造法大致如下:房屋垒到一定高度后,把比碗口粗的椽子从中间锯成两片(细一些的不锯),在墙上水平放7、9、11根(奇数),把剥皮的苇杆5、6根一把,用苇子把(芦苇杆踩扁后泡在水里数天,使之不易扯断)隔三、四厘米一把扎在横椽底下,在苇子上面抹粗麦叶子泥,等干后,房子里层再抹细泥上光,称之为“来兰皮”。在来兰皮上面垒山墙封顶。“来兰皮”房子整洁光亮,冬暖夏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筑材料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现在锡伯族的屋顶多改为瓦顶,还出现了不少砖木结构的新房。

锡伯族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过去房屋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南炕由爷奶或父母睡眠,北炕由客人睡眠,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火炕高60—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五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互相通的。*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

西屋的摆设比较朴素,一般放小炕桌、大木柜、凳子、八仙桌等。八仙桌前挂先辈的画像,桌上放香炉、茶具,有钱人还摆一对瓷花瓶。炕上又放有特制的长方形木具称之为“吉伯浑塔图库”(被柜或炕柜)。

房屋的中间屋子有个过道,过道里屋是厨房,筑有两个锅台。锅台比里屋内的炕低,连着锅台修有小炕,炕和锅台中间隔有30厘米左右高的“古堆”(小隔墙)。

东屋为儿媳、子孙卧室,室内摆设也平常。过去,因为没有“洋炉”(铁炉),冬季取暖很困难,因此房内温度很低,经常四壁结霜。有钱人买铜铸火盆,穷人则仿照火盆,用粘土、牛粪、蒲棒(王)草、马尾等做土火盆,上面盛无烟榆木碳火取暖。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开始用“洋炉”(铁炉)取暖。现在,锡伯族人民的取暖设备更为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