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 明朝后妃吉服详解

明代后妃的吉服用于各类吉庆场合(如节日、宴会、寿诞及其他吉典),便服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着装,两者都没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所用材质、颜色与装饰丰富多样,并随着时代潮流而变化。

明朝后妃吉服

目前所见明代后妃的吉服,款式多与便服一致,惟纹饰工艺更加精致讲究。苏州虎丘乡王锡爵(1534—1614年)墓出土了一卷由明代成化年间宫廷画师绘制的《新年元宵景图》(即《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该图表现了明宪宗与宫眷、内臣、皇子女们过元宵节的场景,画中大部分人物都穿着有织金或绣金纹饰的华丽衣服,如妃嫔、宫人的上衣多饰有云肩、通袖襕纹样。

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里,详细记载了宫眷及内臣在各个时令节日中的着装:

“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廿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自岁暮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仍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值二三两不等,皆贵尚焉……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清明之前,收藏貂鼠、帽套、风领、狐狸等皮衣……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鬓。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钦赐京官扇柄……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宫中设乞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乞巧针……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九月,御前进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自初四日换穿罗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是月也,糟瓜茄,糊房窗,制诸菜蔬,抖晒皮衣,制衣御寒……十月初一日颁历。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纻丝……十一月,是月也,百官传带暖耳。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引子画贴……廿四日祭灶,蒸点心办年,竞买时兴紬缎制衣,以示侈美豪富。”

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吉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较为华丽(如蟒衣),衣身使用主题图案作为装饰(如各式补子);二是图案的内容多与穿着的时间、场合相对应。国内外博物馆或相关机构收藏有不少明代的补子,其中很多是吉服所用,它们的图案与《酌中志》的记载基本一致。

葫芦景补子:葫芦景又称大吉葫芦,用于腊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到新年期间。宫中使用的补子通常饰有龙、蟒等纹样,有的还会加入其他应景的题材作为辅助装饰。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明代洒线绣经皮面,原本可能是宫中年节期间使用的吉服补子,背景为戏珠龙与大葫芦,葫芦中绣“钟馗打鬼”故事,钟馗身穿进士蓝袍,足踏一小鬼,右手持椎欲击,此椎即“终葵”,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尔雅》云:‘钟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钟馗’。好事者因作《钟馗传》,言是未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钟馗题材的补子在定陵亦有出土。

灯景补子:用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灯节)期间,以灯笼图案为主要装饰元素,因此元宵节穿的吉服又称作“灯服”。

秋千仕女补子:用于清明节。寒食、清明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故有“秋千节”之称,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云:“今清明寒食时,惟有秋千一事,较之诸戏为雅。”仇英《清明上河图》也绘有仕女荡秋千的场景。

五毒艾虎补子:用于五月初五端阳节期间,以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纹样作为装饰,同时饰有老虎、艾草,象征“艾虎”,用来消灭五毒,故有驱邪避害的寓意。端阳节穿的吉服又称“五毒吉服”。

鹊桥补子:用于七夕节(七月初七)。《万历野获编》云:“七夕,暑退凉至,自是一年佳候。至于曝衣穿针、鹊桥牛女,所不论也。宋世,禁中以金银摩睺罗为玩具,分赐大臣。今内廷虽尚设乞巧山子,兵仗局进乞巧针,至宫嫔辈则皆衣鹊桥补服,而外廷侍从不及拜赐矣。”民间传说七月七日这天,牛郎(牵牛星)和织女(织女星)在鹊桥相会,补子的图案就表现了这一场景。

玉兔补子:用于八月十五中秋节期间。中秋有赏月的习俗,中秋吉服的补子一般装饰有月宫、玉兔、桂树等图案。

重阳景菊花补子:用于九月初九重阳节期间。此时正值菊花当令,宫中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传统,因此将菊花纹样作为重阳节吉服的装饰。

阳生补子:用于冬至节。古人认为,冬至过后,阴气逐渐下降,阳气开始生发,唐《新华严经论》说:“以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冬至吉服的补子中有口吐上升瑞气的山羊(或绵羊)图案,谐音“阳、生”。此外,“三阳开泰”、“绵羊太子”等题材也常用在冬季的服饰、织物或首饰上。

与明神宗合葬于定陵的有孝端显皇后(王氏)和孝靖皇后(王氏),两位王皇后下葬时穿的并非礼服或常服(燕居冠服),而是头戴黑纱尖棕帽与各式头面首饰,身穿短袄、裙、裤等。如孝端显皇后上身着黄八宝纹地四合如意云纹紬(绸)绣龙凤方补方领夹衣,内着本色八宝如意云纹紬缂丝龙纹方补夹衣;下身着绣龙纹长裙,内着黄缠枝莲暗花缎夹裤。孝靖皇后上身着黄折枝花卉缎圆领夹衣,内着两层黄缎短衣,腰束红织金妆花*万代富贵如意缎裙(其上另覆绸、缎裙各一件),下着折枝花卉缎夹裤。两位皇后的装束从整体形制、纹饰来看,应属于吉服袄裙(明神宗下葬所穿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也是吉服性质)。

定陵随葬的女衣数量较多,根据《定陵》报告的描述,定陵共出土女衣一百三十四件,包括单衣(衫)二十九件、夹衣(袄)八十一件、丝绵袄二十三件、丝绵袍一件。这些女衣均为对襟,款式有立领(竖领)、圆领和方领。衣服的大小尺寸相近,身长都在70厘米上下;通袖长一般为160厘米,少数达到230—250厘米,最长的一件立领女夹衣有260厘米;袖宽为40—50厘米,多为宽袖口,个别为窄袖口,宽14—23厘米,最小的只有7.5厘米;腰宽在50厘米左右;下摆宽70—80厘米。衣身大多缀有纽扣,纽扣分两种:一种是丝质纽襻扣;一种是金属纽扣(金扣或鎏金铜扣),用丝线缝在衣服上。两种形式的纽扣,或单独使用,或两者兼用,如在领口钉两对金属扣,衣襟处则使用纽襻扣。

出土的吉服类女衣,有些在衣身装饰云肩、通袖襕纹样,绝大部分则是在前胸和后背缝缀方形或梯形的补子(前襟左右各一片、后襟一片)。补子多为绣制,少数为缂丝,补子的图案以云龙纹较多,其次有龙凤纹、凤纹、花卉纹、百子纹、应景题材以及万寿、万喜、洪福齐天等吉语文字。

这些纹样除了单独使用外,还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合。如孝靖皇后有一件绿织金缠枝莲妆花纱方领女袄,原件内衬纱里,身长71、下摆宽80厘米,通袖长168、袖宽47厘米。在前胸与后背缀有梯形方补,前胸补子为一对,各长36、上宽8.7、下宽15.1厘米,图案大体一致,左右相对,绣侧面玉兔一只,口衔灵芝,上托盘金“寿”字,底部绣寿山福海与杂宝纹,两侧边缘各绣一升龙抢珠,龙首上方绣金“万”字,四周点缀四季花卉。背部补子为一整块,长35.2、上宽20.5、下宽32.5厘米,中间绣一正面大玉兔,背托灵芝及盘金大“寿”字,左右各绣一升龙,龙爪托举灵芝与金“万”字,底部绣寿山福海及杂宝,点缀四季花卉。从金绣“万”、“寿”字样可知,这件短袄是后妃在皇帝万寿节(生日)期间所穿。明神宗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563年9月4日),正好在中秋之后,于是宫中将中秋节的玉兔与皇帝生日的庆寿纹样组合到一起,使喜庆的气氛更加浓厚。

定陵出土的裙子共有四十七条,其中单裙四十六条、夹裙一条,有马面裙和百褶裙等式样。裙子按装饰可分为素面裙、花裙、膝襕裙,素面裙有十九条,花裙十六条,膝襕裙十二条。有膝襕装饰的裙子又可分为单膝襕裙(四条)和双膝襕裙(八条)。这些裙子主要与吉服、便服的上衣进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