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少年 老妈辛苦做鞋 不好好读书喜欢玩狗骑马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这段文字,采自《三国演义》。说的是黄巾起义发生之后,幽州刺史刘焉(这里实际上是三国演义的一处错误,此时的幽州长官应该是刘虞,刘焉在益州)在本州境内出榜招募英雄。而这涿县,就是当时的幽州第一郡涿郡的郡府所在地。

刘备,便生活在涿县。

众所周知,刘备最常用的一张招牌便是:“吾乃中山靖王之后。”这中山靖王便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胜。据说他与自己的同母兄长刘彭祖,一个受封为中山王,一个受封为赵王,治国风格却完全不同。弟弟刘胜说你这做诸侯王的,怎么能专门干涉官吏的事务呢?那不应该啊,你就该像我这样,整天听听音乐、看看歌舞才是啊!而那哥哥刘彭祖呢,却反过来指责刘胜:你这小子只管享受,上不辅佐天子,下不安抚百姓,又如何能算是藩臣呢?

(瞅瞅,这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画像)

好吧,这便是一个消极无为、一个积极有为的典型对比。那刘彭祖不辞辛苦,常常夜间都不休息,带着一帮士卒在国内来回巡查,吓得来往钦差使者都不敢在此停留。而刘胜呢,则勤奋地淫乐,据说也颇有成绩,那成绩便是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

在这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之中,有个叫做刘贞的,便被封在涿县。老爹是王,他便是侯。可是做这侯的压力也实在忒大。汉初制度,每年八月皇帝祭高祖庙献酎酒(多次复酿的酒,按当时而言,算是规格较高的酒)之际﹐诸侯要按封国人口数呈献黄金助祭﹐且需经过相关部门的验收。

问题便出在这验收之上,志在削藩的汉武帝。便常常用“献酎金不足”这个罪名,废去一些诸侯的爵位。而刘备的老祖宗刘贞,便是因为这缘故,失去了爵位,且一扫到底,他与他的子孙,自后都成了平头百姓。

好吧,往后便是数百年的岁月轮转,两汉交替之际,刘备的先人也没能有什么表现,所以依旧是平民。直到东汉的中后期,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两人,算是在州郡里觅到一些小官职来做。可是到刘弘这个时代,刘家居然已经是经济欠富裕的水准,以至于生于那个时代的刘备,必须与老妈一起编鞋子织草席出去卖,才能维持生计——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刘备此时已然沦为中下阶层,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傲人的资本了。

事实上刘备依旧胸有大志,据说他所居住的村庄,有一棵高达五丈有余的大桑树,换算成米,差不多也有十七米的高度,而且这树冠,还空前的巨大,俨然如一辆小车的华盖一般,以至于来往之人都觉得很奇妙,说这个地方一定会出贵人啊!

这个典故的真实性,其实就和刘邦斩大蛇那个故事差不多了。不能说他一定是假的,可即便是真的,也无需太在意。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是与他自己以及时势相关,与树的大小,只能呵呵而已。

可在当时,这个事情还真有人关注,譬如晋人习凿齿就说,曾有个姓李的风水先生也看到这棵大树,并作出类似的预言。而在晋人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里,就明白无疑地说——刘备小时候,就曾经与一帮同姓的小孩子在这大桑树下玩,甚至说出一句惊世骇俗的大话来:

“我将来一定会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呢!”

这话恰好被他叔叔听到了,赶紧一把搂住,不许这小孩子再胡说,为什么呢?因为“羽葆盖车”听上去好像只是用鸟羽毛装饰的豪车而已,刘备也许只是看中那羽毛,可事实上那是唯有真龙天子才能乘坐的特殊车辆。

事实上,刘备说这话,也幸亏是在汉代,那时风气还算宽容,乡间也没有锦衣卫出没,若是放在明代,此时便该有满门抄斩的祸事当头了。

所以,他叔虽然不许刘备乱说,心里或许还隐约有些诧异,这孩子莫非有些与众不同,将来真能有出息也说不定。

(图:据说后来刘备曾与老师相逢在战场上,而卢老师居然成了囚徒)

于是这么一来,由刘氏宗族出资赞助,为刘备找了一位好老师,那便是涿县里的一位伟人卢植。而找到好老师往往就意味着你会认识一些非同凡响的同学,譬如眼下,刘备便认识了辽西人公孙瓒。

虽然如此,有好老师你未必就是好学生。这话放在刘备身上还真是不错,连史书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老兄“不甚乐读书”。中国人都习惯帮那些大人物说好话,在此种情形之下都说刘备不喜欢读书,那么真实情形便是他实在是“很不喜欢读书”。

那么他喜欢什么呢?牵条狗、骑骑马、听音乐、穿漂亮衣衫——好么!这不就是典型京城大少的爱好么,你一卖鞋袜的个体户,居然染上富贵阶层才该有的爱好,这还得了?

可话又说回来,也正是因为爱玩,他才与两人结缘。这两人便是涿县城里卖肉的肉铺少掌柜张大公子、外地来涿县打工卖豆腐的个体户关某。

演义里故事场景编得颇热血沸腾,说刘备在榜文下一声叹息,便叹出来个大黑块头。一同去喝酒,又遇上大红脸汉子来歇脚。三个素不相识的人,就在饭桌上这么一聊,居然就奔去桃园,来了个焚香结义。这情节,是上好的戏曲段子,但显然不真实。

事实上,刘关张三人早已结识,且很是谈得来,也正是因为谈得来,所以黄巾起义一起,刘备有募兵的机会之际,三人才会同心同德,从此开辟出一条乱世发迹之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