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抑郁而死 不怪曹丕父子只怪他自己作死

以前每读到曹植的七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感觉好伤感。记得语文老师说,曹植做这首诗是因为,他的兄长曹丕命他用走七步的时间来作一首诗,做不出,就严惩他。那时好庆幸曹植作出诗,不过他的哥哥好坏,亲弟弟都欺负。

现在想想,其实也不能全怪曹丕,只能算曹植自作自受了。

为什么这么讲?来给您分析分析。

曹植是曹丕的亲弟弟,自幼就聪明无比,在知识文化层面上,绝对力压他亲哥曹丕。为此,颇受他爹曹操的喜爱看重,即使在那立嫡立长的时代,曹操也多次产生过把曹植作为他下一代的接班人,直接忽视曹丕这个老大的存在。可惜,出现了点小插曲,曹植最终抱憾而终。

自我感觉,曹植其实是毁在自己手里。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靠武力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而曹植恰恰是败在了这方面,曹植自身的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为,目光短浅,不注意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堪比酒鬼,甚至光明正大的做出了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趁着酒足壮人胆,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自作主张打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畅玩到金门。那个时候,恐怕他早就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

没过几个月,曹操就立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其实,仅仅只看曹植的性格特点,他也注定争位失败。

曹植的想法太单纯了。大家应该很明白,一旦什么事粘上政治层面,再简单的事也会复杂的让你想不开。可他都在做什么,每天只顾与杨修那一帮文人喝酒,作诗取乐,对储位争夺不放在心上,嘿,多恣意的小日子。曹操想锻炼他,为他以后铺路便派曹植带兵出征。注意了,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这可是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人家毫不领情,辜负了老爹的一片苦心,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多次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睡得昏天黑地,曹操一气之下就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曹植不如曹丕有心计,这是他的致命缺点。

而曹操死后,曹植再无用武之地。曹丕防着他,让他做个散漫王,他死后,他的儿子照样防着他。这导致他无法大施拳脚,郁郁而终。这实在不能怪曹丕父子,曹植曾经毕竟是在曹操的接班人候选名单上呆过的,不得不防啊。

而且相比于清朝的雍正帝,曹丕父子简直就是大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