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战略家大禹 可疑的禅让
禅让制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择君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看上去非常*文明,也许禅让制伊始也确实是这样。但到大禹时,一切都变味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第一位的谋略家大禹禅让制背后的故事。
上古的故事为什么以神话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神话是古代的评书、话剧。讲述者只要惟妙惟肖的表演出来,再稍加编排,那就是一幕幕剧集了。古代中国没有场地、灯光等条件,直到元代中国的歌剧才出现。
在还未统一的中国,神话替各个部落表达了当时分裂的政治意识形态。神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是分裂的。那么权力在分裂的政治板块之间有没有龉龃呢?
尧舜的禅让故事似乎说明当时的社会很和谐。不过历史上一直有人怀疑这一制度的真实存在。荀子在《正论》中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韩非子在《说疑》一文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竹书纪年》认为:“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广弘明集》十一引《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
所谓的禅让,更多的只是为代起之君主“正名”而已。不过禹代尧舜的可疑之处还不在这里。鲧治水失败,舜为什么还要启用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肯定会在父亲那里继承治水技术和总结经验。但是水这东西宜疏不宜堵,鲧作为一族的领袖,尧的重臣绝不是*。他的儿子一下子就超出父亲一大截而成功了?
一种说法,尧舜都是中国著名大好人,尧本来就觉得鲧治水不行,但是大家都说可以试一下,于是就让鲧治水。治水失败,就让舜杀了鲧。舜等禹长大了又不计前嫌,继续让禹治水,最后禹获得了成功,毅然将帝位禅让与大禹。另一种视角,我们将整个过程视为一个黑箱,只看以前是什么,事后变成了什么。我们看到,尧让自己的女婿继位,女婿将他流放(史书记载是出巡),死于途中。
《竹书纪年》等史书则确定地指出,尧不是死于旅途,而是被舜放逐到尧城(山东鄄城西北七公里故偃朱城)*,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
舜被大禹取代,死于苍梧之野。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到湖南一带,悲痛地抱着竹子,放声痛哭,眼泪滴到竹子上,留下了点点滴滴的斑痕,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斑竹”,也叫“湘妃竹”。后来,两姐妹不愿苟活在这个世上,相继投湘水自尽。娥皇、女英的故事,包括大禹上位的过程又可以视为“黑箱”,我们只管最后大禹得到了这个位置。前者是他的杀父仇人。这就够了。
人推动得了历史吗?人能主动制造事件,但是改变不了历史的走向。事件结果应了人的心力,必然是符合了客观规律。不用非说尧舜是个狡猾的心狠手辣的政治家,同时也不必说他创造了多么有道德感召力的禅让。不用管河水自己想往东流还是想往西,它只是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