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诸葛亮的羽扇究竟是否暗藏玄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风度翩翩,他“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常“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示人,民间更认为他“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所以,人们对他的言行都备加关注,尤其是诸葛亮遇事时总手摇羽扇,这不禁让人对他所持的羽扇产生兴趣,他的羽扇究竟暗藏什么秘密呢?

话说,对诸葛亮羽扇的来历,民间的说法不一。一说羽扇是他“丑妻”黄氏的赠物。话本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黄氏面容虽丑,但却极富才华。相传,她师出名门,在艺成下山之时,受恩师垂赐,得一羽扇,羽扇内详陈排兵布阵之法,又有治国安邦良策,蒙师傅所托,此物当为胸怀大略的贤明之人所得。此后,黄氏初识诸葛亮,便知他必是成大事之人。于是,在新婚燕尔之时,黄氏便将羽扇交予了诸葛亮。之后,谙熟羽扇内用兵之道的诸葛亮,便常用羽扇掩面,以避不悦之色。久而久之,羽扇就成诸葛亮的常用之物了。

又一说羽扇出自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之手。相传,黄承彦平素爱养鹅,又藏书万卷,送女儿出阁之时,以古今奇书赠于诸葛亮。大器早成的诸葛亮在博览群书后终得刘备拜请。在临别卧龙岗时,黄承彦宰鹅备宴为他饯行,并在临行前交给他一把鹅毛扇以示告诫。鹅天性机敏,有洞察危险的本领,岳父之意,旨在提醒诸葛亮行事要备加谨慎、机警。此外,亦有水镜先生赐扇以使其豁然等多类不同说法,但以上传言都缺乏文献史实佐证。但纵观上述之言,确也有诸多合理之处。那么,羽扇当真有“状诸葛之多智”那么神奇的效果吗?这倒也未必!

我们所说的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的形象也只是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之中,而正史《三国志》却对诸葛亮外貌并无记载。在后人补遗的《太平御览》和《世说补》虽对其外貌有所提及,但也仅是“(诸葛亮)独乘素舆,葛巾、毛扇”区区数笔。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会塑造出诸葛亮一个“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的形象呢?那这个形象又是否符合史实呢?其实,普遍观点认为,在《世说补》出现葛巾、毛扇也仅是与司马懿“戎服“做比,从而起到区分人物效果,赋予其鲜活的个人形象所用,在外在营造出一种攻占双方势均力敌的艺术效果。从而亦体现出“诸葛君可谓名士矣!”的风范。于是,有三国爱好者又把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形象与苏轼诗中“羽扇纶巾”的周瑜做对比,从而又发现了另一个更大的秘密。

苏轼诗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究竟说得是谁呢?果真是周瑜吗?就此问题,有学者曾指出,苏轼句中的“羽扇纶巾”不应是周瑜,而该是诸葛亮。诸史可考,孙、刘两家联合破敌,才使赤壁一役大捷,所以论功同赏。怀古应与二人同怀。岂可只谈周瑜一人之功,而漠视诸葛亮之能?再者,小说中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或已在宋代定型。若从怀古抒情的角度说,由此及彼,以周郎引出诸葛亮,既符合史实又合乎(怀古诗)情理。但也有人认为,虽头巾、羽扇是魏晋文武名士都可扮的装束,但葛巾与纶布却大不相同。再者,按史实言,词中言及周瑜时,皆以“周郎”、“公瑾”实指其人,不应以“羽扇纶巾”暗代诸葛亮。若以实名 “诸葛孔明”告知,则作者(苏轼)怀周瑜只是慨叹其初娶小乔之雄姿,岂非将赤壁之功,都归于诸葛亮一人了吗?

而这些争论、猜想,皆由诸葛亮的羽扇所引发,更有甚者认为诸葛亮所用之物应是“五火七禽扇”,并以此认为诸葛亮擅用火计,也与此物不无关系。诸葛亮一度被坊间神话,“状诸葛之智近妖”。其实,经史家考证,诸葛亮所用之扇只是普通的“白羽扇”而已,其扇内也并未有玄机。若论究其功用,在明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有述:扇,羽扇最古。羽扇既可掩面避视,又有消暑降温功效。《唐书》有云: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或许,若真如故事所言,之所以诸葛亮常手摇羽扇,除是魏晋时期名士的固有打扮外,也就只有睹物思人这一点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