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汉代人吃饭时为什么喜欢跪着?

在汉代,人们以跪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还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臀部坐着,双膝在身前屈起,足底着地的现代坐姿,古代时叫“箕踞”,被认为极其不礼貌。相传嵇康就是因为见权臣钟会时“箕踞而坐”,结果钟会大怒,在司马昭面前打小报告,让嵇康丢了命。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穿着裤子,男女皆穿,但通常穿着于袍服内,并不会把裤子露在最外面。初期裤子都是没有裤裆的,后来才出现了合裆裤。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总会让我们形成这样的错觉:四川人一直都是吃辣椒,男人一直以来都是穿裤子。事实上呢,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吃辣椒和穿裤子的历史都不久。

8月初,在中国*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内发现了两条裤子,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裤子,历史可追溯到3300年前。那么,中国人是不是从三千多年前开始穿裤子?其实也不尽然,你看孙悟空,不就一直穿着一条虎皮裙吗?三千多年前的*,是游牧民族的领地。所谓游牧,就是居无定所,人们骑着马驱赶牛羊,逐水草而生。在那时中东的两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乃至四川的金沙和三星堆,人们都是穿着宽松的长袍,但是对于骑马的游牧民族而言,长袍就太要命了,马背会时刻摩擦大腿内侧的肌肉,很容易出血,完全没法骑马。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是游牧民族最早发明了裤子,而*塔里木盆地发现的裤子正是最好的佐证。

这两条裤子由羊毛制成,主人是两名男子,可能是放牧者或者战士。事实上,裤子的发明应该更早些,因为普遍认为人类在大约4000年前开始骑马,而裤子显然是必需品。不过,对于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而言,裤子就并非必需品了。那时的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有块布料把身材围起来就已足够。

当时的战争,也无需骑兵。直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打仗都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国家的实力也用战车数量来衡量。战车用马拉着,士兵站在战车上,上衣下裙,也不用担心走光。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这是中国人上古时期的常服,不论男女。上衣一般为窄袖、高领。衣领直接左右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压右衣襟,称为“右衽”。相反,右襟压左襟,则是“左衽”,因为北边蛮夷的上衣的衣襟就是这样,所以“左衽”便被称为“蛮服”,甚至作为蛮夷的代称。春秋时期的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天下,孔称赞他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将披头散发,衣襟压向左边,成为蛮夷了。

到了战国时期,就有人发现穿裙子的不便了。他是赵武灵王,赵国处在北方,接壤匈奴,而匈奴骑兵多,速度快。赵国屡次跟匈奴交战,自己笨重的战车总是被匈奴机动性更好的骑兵击败。有鉴于此,赵武灵王便决定进行军事上的改革。这改革,首先就是改变服装。他带头穿上胡服,将原来宽大的衣袖变窄,让士兵都穿短衣、长裤,从而便于活动,进而学习骑射。有了裤子以后,才有了骑兵,这才让赵国军事力量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穿上裤子的,仅限士兵。普通人还是穿裙子。不过,那时已经有了“胫衣”,类似于现在的裤子,但是没有裤裆,没有裤腰,就只有两只裤管,套在小腿上,用带子系于腰间,但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也就是现在的开裆裤,其目的是便于私溺,因为在胫衣之外,人们还穿有裳裙,所以不会显露下体。

东晋的《拾遗记》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战国时的张仪和苏秦“同志好学”,外出时看到什么典故,就马上记下来。当时纸还没发明,他俩手边也没有木简,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记录,回到家里后就将这些字抄写下来。中国*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内发现了两条裤子,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裤子尽管有胫衣罩住小腿,但人们还是容易走光。所以《礼记》中就提出“劳毋袒,暑毋褰裳”,说的就是做活时不能袒露身体,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来。

当时人们穿胫衣,是出于防寒考虑,毕竟穿再长的裙子,裙底也会灌风进来。

《韩非子》里也有个有趣的故事。齐国有个盗贼,专门披着狗皮行窃,他儿子很得意,向小伙伴吹嘘:你看,就我爸爸有尾巴!没想到那小伙伴的父亲是一个因犯了罪被剁去小腿的人,这个小伙伴就反击说:我爸爸到了冬天都可以不穿绔。“绔”,也称“袴”,也就是胫衣。到了夏天,穿绔就太热了,人们就只穿衣裳。

这服装的进化史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谁都想不到如今我们的服饰进化成了这样。回头细看一下历史,还是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所以身为中国人,还是要多了解些自己国家的历史,免得被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