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为什么不救二帝 有着不同的说法和见解

赵构为什么不救二帝,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呢,当时赵构是如何考虑的呢。是不是赵构正如我们所说的是胆小怕事,没有血性呢。还是在当时的国家形势上做出的考虑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弱国时代的秘辛,外人一般难以了解.不信者可以看看二战前夜捷克外长在慕尼黑阴谋前的那段痛心疾首的陈辞.绍兴议和达成的时候,金人有附加条件,就是不能以无罪罢免宰相(秦桧),这个条件甚至让赵构一生都感到威胁。但由于惧怕金人,无可奈何。秦桧死后,赵构曾对私下说:“从此我不用靴子里藏匕首了”,秦桧时代权力之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事实上,岳飞之死生,与赵构的个人关系秘不可分,与秦桧一样,经历了"初奇桧,后恶桧,复爱桧,终不能离桧"(秦桧自语)---只是除了最后一点.这里不想多说岳飞,但他在赵构心目中,显然属于一个可资平衡\最后可弃的棋子.---满朝文武中,虽然不能有人完全替代岳飞,但名将毕竟还有不少;可与北朝谈判,并且能解除和战根本问题的只桧一人.这样说也许得罪人,但在当事人看来就是如此.

北伐诸将除飞外,未必高过祖逖刘琨;即以飞论,比之桓温之威重,庆之之取奇,都各有胜场,而北方的形势,也不是十分乐观.宋太宗高粱河之役前的形势比北伐时好的多吧?结果如何呢?不能不在自幼熟知此类史实的赵构心理留下阴影.当然自*力不愿二帝返朝也许是一因,但我以为不会是主因--太飘渺.(直指黄龙府?天晓得,翻翻地理书,朱仙镇(姑且认为有此一役)离集庆有多远?)

主要的原因,还是当事人的形势判断.赵构不是傻瓜,认真翻翻宋史,他还算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光武中兴之际,也曾弃过西域;唐太宗即位之初,也曾便桥立约,时也势也,在决断之际是有考虑的."绍兴年,诸将横",多看史实,就会知道,赵构杀飞,正如圣公刘玄诛刘演,有时是不得不为.岳家军很多记录,老实说不乏溢美之嫌.说完颜宗弼(即兀术)战略的,很是挨骂,但不为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