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历史上最不该被遗忘的英烈:李定国
明末清初的时候,在我们所学的历史书上都知道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统一了中国,但在很多历史家眼里,明朝的灭亡是在1662的永历皇帝为标志的,连清初的文字狱《明史》《南山集》案等都是因为引用了南明的纪年而起,我们现在不禁要问,怎么崇祯皇帝(1644年卒),闯王李自成(1645年卒),张献忠(1646年卒)他们死了这么久清朝还没有统一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有两个人在一直抗清的关系,他们便是李定国,郑成功。他们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南,遥相呼应,坚持抗清持续近20年,正是他们两个人的双臂擎天,打出了一个后世历史学家笔下的南明史,给当时清廷制造了巨大的困难,逼得顺治皇帝想要御驾亲征,最后清廷不得不起用洪承畴等汉族大臣,在武力征剿的同时采取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怀柔政策,历近20年方平定了南方,统一中国。
由于历史和现实政治的原因,再加上郑成功复杂的身世(中日混血)和他的海上的冒险活动(海盗出身)等一系列因素的交织,使得他成为历史学家,剧作家,普通人心目中的传奇人物,以至于在今天的*,*省,日本,东南亚华人中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对于本文的主人公——李定国,当世少有人知道,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即明末清初的时候,李定国的名气,地位和影响力都在郑之上!本文就从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李定国将军的光辉业绩和人格魅力!
一、战术思想高超,具有战略眼光,战果辉煌!
在清兵入关后,八旗铁骑横扫中原,席卷长江两岸,几乎没有败绩,只有李定国能给清朝统治者以巨大打击大,顺治九年,李定国兵出广西西北部抗清,五月份,大败清军,下武冈、旋即克宝庆,到6月份便夺取了全州,七月份和清定南王孔有德决战,他用大象列阵,作为冲锋,吓得清军屁滚尿流,清军力战不支,败退桂林,孔有德自杀身亡。
同年九月,满清被广西的局势震惊还没有回过神,李定国更是先人一步,北上湖南截击南下的清军,克衡州,继而进攻长沙,满清这才回过神来,特派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孙子)为定远大将军,领兵十万,驰援湖南,十一月二十四日,双方决战衡州城北,李定国佯装败退诱使尼堪中计,待其进入包围圈后收紧口袋,一举斩杀尼堪。孔有德自从归顺满清,从山海关一路杀到广西,多次大败明军,几无败绩。尼堪更是正宗皇亲,满清的理政三王之一。不到半年时间,二王双双命丧李定国一人之手,满清有官员悲恸大号:“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连顺治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愤恨之下意欲亲征!至此,李定国从5月份出兵不到7个月便光复广西,湖南大部,复地千里,史称“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此后,李定国着眼全国战场,提出了和在江南一带的张煌言,尤其是东南郑成功合力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拿下广东,可以说,如果这个战略构想能够实现,几乎就是整个南方全部光复,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将连成一片,将产生巨大的力量。为此,李定国先后9次致信郑成功,提出了东、西二路明军会师广东攻取广州的战略构想。但郑成功处于私心的考虑(何种私心,此处不宜讨论),迟迟不予答复,就在李定国将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广州方面清军发起浪潮般的进攻时,郑成功也仅仅是在最后派出了一个偏师,早已贻误战机不说,更是没有参加战斗,眼睁睁的看着李部人马因消耗过大不得不退却!如果说,历史还曾眷顾明朝的话,这恐怕是最好的一次机会了。
即便是在南明灭亡的前夕,李定国也能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在撤往缅甸途中,他对部属了最后一次最满清的大规模作战,--磨盘山战役。此战,李定国连设三道埋伏,布局缜密,不管是由于叛徒卢桂生的告密,还是被吴三桂发现,但仍然给重创清军,斩杀固山额真沙里布,兵卒无数。满清极力掩饰自己的失败,但从后来后来清军底定云贵以后班师回京后,主帅多尼、罗托未受寸赏反而被罚银5000两追究磨盘山战役的失误,由此可见清军伤亡甚重。李定国对满清的威胁有多大,从后来叛变降清的孙可望受封义王,便可知晓一二,终清一朝,受封为王的汉人只有五人,其他四人是孔有德加上后来的三藩,他们都是投降满清后出死力的奴才,而孙可望仅仅以投降即封王,清廷看重的就是由孙可望投降便可瓦解李定国部的抗清意志。
二、为人宽厚,不以责己之心责人。
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农民军领袖大多杀人如麻,张献忠,孙可望都是嗜血成性,杀人无数,但李定国不同,他为人宽厚,性格温和,即便是在农民军时代也不乱杀人,在抗清时更是纪律严明,史载在顺治九年,定国率军出全州,约法五条: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在广西失败后,跟从李定国的百姓有数十万,颇有刘备当年新野败后百姓追随之势,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李定国于四川,云南人民有恩,民间至今仍有祭祀他的李晋王神主庙!这种民间的祭祀,是对英雄人物发自内心的怀念,不是什么满清*依靠行政权力就能够磨灭的。
眼看反清复明无望,继续作战几乎失去意义之际,自己不肯背叛初衷,却也不苛责他人追随自己,当得知部下白文选欲投降时,回想起蹉跎半生,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人能有几个活着的,白文选更是历经九死百战余生之人,随即便不强人所难,放任离去,白文选投降后受封承恩公,最后得了善终!
三、深明大义,懂得以民族利益为重!
李定国是个苦出身,10岁时因饥饿倒毙路旁被张献忠收留,随即参加农民军,反抗明朝暴政,在清兵入关后,李自成,张献忠纷纷失败,李定国等感觉外族的入侵已是最大的威胁,同时又感觉明朝拥有华夏的正统(在封建时代,帝王家便代表统治的合法性),便拥护南明永历帝,在明朝的大旗下进行抗清斗争。当他和孙可望产生矛盾时,也是处处忍让,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义进行劝说,即便在最紧张的时候,还希望孙可望以民族大义为重,共御外寇!怎奈孙可望气量狭小,最后叛变!使南明的抗清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同时,相比郑成功的私心,李定国的赤诚为国的一片苦心更值得肯定。
四、意志坚定,至死不降。
李定国从未考虑降清,即便是在得知永历帝被囚,复兴无望,仍忧国忧民,1662五月十五日撰写表文焚告上天,“自陈一生素行暨反正辅明皆本至诚,何皇穹不佑至有今日。若明祚未绝,乞赐军马无灾,俾各努力出滇救主。如果大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当在得知永历帝被害后,李定国呕血数升,大哭道:“恢复国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从此一病不起,六月二十七日死于景线。临终前托孤于部将平阳侯靳统武,命其子李嗣兴拜统武为养父,叮咛道:“宁死荒郊,勿降也!”1662年对南明来说,绝对是个不幸的年份,永历帝驾崩,而南明*的擎天双臂郑成功和李定国双双轰然倒塌(仅仅相差四天),正所谓“定国未定国,成功没成功”, 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和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