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监为何无法专擅朝政?盘点清朝的太监
清朝的太监们为何无法专擅朝政?我国历史上的太监很多,但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多都是那些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之辈。从赵高到李辅国,从刘瑾到魏忠贤,可以说凡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太监们,没有一个不是才智过人之辈,只可惜他们大多都走上了一条邪恶的道路,而最终被遗臭万年。
在我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下,如果不是为贫寒所逼,而走投无路,没有人会主动愿意或是子孙进行阉割而进宫当太监的。其实,太监们也并非天生就是坏种,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清朝宫廷之中,太监们曾经互相流传着一句话:“咱们做奴才的,千万别拿自己当人。”可见,太监心中也是有也是有着自卑和心酸的。
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后金政权中并没有太监的存在,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满洲政权最初和太监打交道,是源于与明朝之间的战争。那时候明朝的监军太监是朝廷的近臣,而后金军与明军交战过程的同时,也与明朝监军太监屡次接触,让皇太极等人对太监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印象。皇太极曾针对明朝的监军太监问题说道:“明朝的监军太监既*贪财,有喜好别人对他们的阿谀奉承。”在后金军攻入山海关,扫荡河北、山东等地明朝藩王辖区的同时,也俘获了不少太监,这便是清王朝拥有太监的开始。
清朝真正开始拥有大批的太监,主要是所接收明朝宫廷中遗留下来的太监。在我国历史上,明朝始终存在宦官*,所以太监的*和数量也是前所未有的,康熙帝曾听一些老太监传言,明末宫中的太监多达七万余人。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也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这也始终让清朝的统治者们引以为鉴。
清朝自顺治帝开始,便极力防范太监干政,对太监的管束极为严格。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顺治帝为警告后世子孙铭记以前历朝太监干政的教训,特意定制了一块铁牌,高达134厘米,宽70厘米,厚6.5厘米,立于交泰殿前。康熙帝执政期间,一直遵从父亲的遗训,也是对太监加以提防,他曾明确说道:“明朝平时太监等*,人主不出听证,大臣官员俱畏惧太监,以致误事。此辈性情与常人异,只足备宫中使令耳。天下大权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岂容假之此辈乎。”
在此之后,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一直到同治帝在位期间,无一不是遵守顺治帝的遗训,始终对太监加以提防,所以在清朝前期两百多年中,清朝有“名气”的太监极为罕见,始终没有出现过太监干政的现象。直到清朝中后期,慈禧太后执政期间,一些太监才逐渐被昏庸无能的她所信用,相继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等人。
其实,清朝中前期始终没有出现过太监干政的现象,清朝满族创立的八旗制度也有很大的原因。努尔哈赤创建满洲政权的时候,为了便于指挥和控制,将所管辖的人口编制了正黄、正白、正红和正蓝四旗,随着人口的增多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四旗,一共八旗。八旗旗主一直是由努尔哈赤的子孙或家族成员来接替,归属于八旗的子弟对各自的旗主有绝对归属权,即使是皇帝,未经各旗旗主的同意,也不能指挥其旗下人员,八旗旗主对皇权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牵制力。在八旗共治的情形下,皇帝都不可能为所欲为,太监们就能不可能凭借皇帝的权威来干涉朝政了。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清朝的皇帝总体来说是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修养的,他们平时非常注重学习,以奉行儒家理论的治国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文化水平低的太监来干预政事的可能。而且清朝时期,一些文臣武将对皇帝忠心耿耿,汉族官吏的上任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清朝皇帝也不用像明朝皇帝那样,不信任手下的大臣,去信任太监,派遣太监外出处理政事。
在慈禧太监执政以后,限于对封建礼法男女授受不亲的政策,在一些政治活动中不得已使用一些太监,但是太监始终没有形成*,更不要说像前朝太监们那样把持朝廷来作威作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