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变革救国重启丞相制度
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权倾朝野。在做内阁首辅10年期间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出名的改革措施当属考成法。
万历初年,登上首辅之位的张居正正是按照这个路子走。先抓权,再改革。
他烧的第一把火,对大明,是颠覆性的。
执掌内阁的张居正,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这个举动比他后来的改革更有轰动效应。甚至是让大明变天之举。
什么举动?
相爷回来了。也就是说,在大明消失200年之久的丞相又回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得从头说起。我们知道,丞相制度在中国有着1600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的22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建立之初,中国就有丞相了。秦始皇的法家智囊李斯是中国第一个丞相,而中国最后一个丞相却出现在明朝,他就是朱元璋的刀笔吏胡惟庸。朱元璋在查办左相胡惟庸、将胡惟庸案扩大为胡党案的同时,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惊天大事,宣布废除在中国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这一改不要紧,他的皇权更集中了,**却出现了大倒退。之前中国传统政治虽是君主专制的,但皇权之外,总归有丞相分权。相权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衡。诸如唐代,三省分职制。一个中书省,一个门下省,一个尚书省。到了明,朱元璋先学的是元朝*,保留一个中书省,到了胡党案时,全废去,一个省都没了。明代*,经过这样改变,一切大权就集中到皇帝。
然而,朱元璋把胡惟庸同丞相制度连根拔掉后,也给自己出了大难题——皇权没了相权威胁,但同时也失去了“职业经理人”,一切都得皇帝亲力亲为,纵然老板精力充沛,但“浑身是铁打”能打多少钉儿?
好在朱元璋这个人,精力还算旺盛,他孜孜不倦,一直干到古稀之年七十岁才寿终正寝。但他的子孙可扛不住了,他们没有朱元璋那样的过剩精力,有功夫他们宁可吃花酒、做做木匠活。他们可不想当劳模、过劳死。
终于,抢班夺权的四儿掀了老父的锅盖。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做出重大决定,成立内阁制,设首辅大臣,一个皇权的“新影子机构”就此诞生。
当然,大家也不必误会,或如史学爱好者一般,将朱棣此举视为“开创*”的“伟大创举”。实际上,朱棣并不比老爹开明,他开创的内阁制,和现在世界通行的首相内阁制南辕北辙,不是虚君而是虚相产物,所谓内阁只是界定为皇家秘书机构,所谓首辅即内阁大学士,虽然也经常被俗称“宰辅”或者“宰相”,但实际权力却比原来丞相小得多,首辅的官级只有五品,远在一二品尚书之下,后来一些首辅是兼任尚书,地位才得以提升的,而他们的地位不是因为首辅,而是因为尚书提高的,自始至终,首辅的官级停于五品。也就相当秘书长角色。说白了,他们不是跟领导分权的,而是跟领导分活的。政治大权还是在皇帝,不在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