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逐出故宫前已有预感 看报后慨然长叹
“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脉络众所周知,但诸多细节却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溥仪生前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哪些故事更接近历史真相?晚清研究专家贾英华历时三十年采访三百多位溥仪身边人,挖掘溥仪一生人所罕知的背后故事,揭示晚清宫廷闻所未闻的历史细节,于本书首次披露诸多珍贵照片及文物,让你换个角度看溥仪。”
实际,民国*根本没把溥仪放在眼里
1924 年11 月5 日这天,溥仪被逐出故宫。
此前,一天溥仪在御花园用望远镜向外偷偷瞭望,见到景山和守卫紫禁城的军队一律换成了国民军的灰色军服,不由大惊失色。溥仪连忙继续打听,得到的密报是,冯玉祥在此之前已收编了警卫紫禁城的陆军十六师,同时率两师人马驻兵南苑。溥仪的身边人不断跑来禀报:“大事不好,皇上可能要被轰出故宫。”
溥仪与各位帝师商量的结果是,不管利用任何方式也要说服冯玉祥。这里再披露一则史料。虽然载沣不主张溥仪投奔日本人,但对力保溥仪留居宫内的“逊帝”地位,却不遗余力。一般人所不知的是,载沣在溥仪出宫前,不止一次赶赴南苑驻军营地,试图亲自劝说冯玉祥不要“逼宫”。
冯玉祥统辖的国民军,官、兵军服一个样式,根本看不出任何区别。当载沣被让进南苑驻军的客厅之后,只见一个身穿灰布军大衣的大汉背着脸站在那儿,便认定这个人一定是冯玉祥的听差,就客气地询问:“请问,冯检阅使在营里吗?”
没想到,那个大汉随即转过身,声音洪亮地回答说:“我就是冯玉祥。”
载沣听了,不由大吃一惊。两人以这种意外方式相见,自然话不投机。没说几句话,冯玉祥便下了逐客令。
之后,载沣再次与冯玉祥当面晤谈,也赠送了贵重礼品,但冯玉祥只是礼而宾之,丝毫不为之所动,结果载沣垂头丧气,失败而归。其实,溥仪此前也曾派帝师陈宝琛去拜望过冯玉祥,想借机笼络他,以保全溥仪的帝位。陈宝琛临行前,对溥仪说:“听说,冯玉祥治军有方,和一般军阀不同。”陈宝琛想了想,只是以个人慰劳的名义前去看望。冯玉祥倒是见了面,也交谈了不短时间,却没收到任何效果。
回宫之后,陈宝琛盛赞冯玉祥的部队军纪严明、经常从事修桥补路的善事,且冯玉祥为人豪爽。对于没成功的原因,陈宝琛则不知所云地对溥仪说,冯玉祥可能对“帝师”的身份不感兴趣,对这种沟通,根本不搭理。他提议,这得由溥仪亲自出面。事实上那根本不可能。
其实,溥仪早就感觉局势不妙。就在前不久召开的民国国会上,一批*集体提出了废止优待条件、由民国政权接管紫禁城的议案。理由是,溥仪竟然为去世的“复辟元凶”张勋赐“谥”,又赏汉人郑孝胥在紫禁城骑马并授内务府大臣。那些国会*,对溥仪发出几乎一致的讨伐声。
溥仪见到报纸上的消息,慨然长叹一声。见此,婉容的弟弟润麒不解地问他:“皇上发生什么事,怎么唉声叹气哪?”溥仪坦言:“哎,润麒你年纪还小,还不太懂。我出宫,是早晚的事儿。”
国舅润麒根本不信。可没想到,“皇上”出宫如此之快。更使溥仪担心的是,风闻优待条件将被取消。因为此时京畿警备司令鹿钟麟建议紧急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修改优待条件。
实际,民国*根本没把溥仪放在眼里。并没完全经过溥仪同意,几经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仍借溥仪名义做了修改:
今因大清皇帝欲贯彻五族共和之精神,不愿违反民国之各种规章制度仍存于今日,特将清室优待条件修正如下。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五条:
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
二、自本条件修改后,民国*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
三、清室按照原优待条件,即日移出禁宫。
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卫兵妥为保护。
五、一切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当归民国*所有。
内阁会议还决定,筹备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
仅从以上修改的《清室优待条件》简要条款以及成立的善后机构,就不难看出,溥仪和逊清皇室的待遇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五条“优待条件”招招见血,帝号被废除,每年四百万两银子没了,迁出故宫,宫内财产归民国*所有。
显然,溥仪出宫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