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 第一轮削藩的力度

打败项羽后,刘邦再次分封天下。赵国故地封给张耳;燕国故地封给臧荼;韩国故地封给韩王信;魏国故地封给彭越;楚国故地封给了韩信、英布、吴苪;齐国故地暂时由曹参管理。当然了,秦国故地由刘邦占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项羽在关中分封天下,并不是因为项羽不知道顺应时代潮流。而是因为,拥兵大佬们玩了半天命,都想着裂土封王,你一句话就让他们的希望变成泡影,那不是没事想找死吗?所以,刘邦打败项羽后,依然选择分封天下。

因为,真正统一天下,建立一个*集权的帝国,那是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坐庄的大佬,随便一句话就可以实现的。

表面上,打败项羽后,刘邦就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实际上,刘邦的事业,只是走完了多一半。因为,天下还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被众多诸侯们控制着。

以后,天下的发展方向,就是这些国家之间纵横开合,开始新一轮的兼并战。刘邦拥有兼并天下的优势,却并无必胜的道理。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韩信、英布、彭越、张耳能达成共识攻打刘邦,刘邦估计是无法逃过失败的。

此时,刘邦的*,显然比从前的项羽*大多了。

第一,刘邦控制着秦国故地;项羽控制着楚、魏的部分故地。虽然从土地的面积大小来说,刘邦比项羽大不了多少。但是,从地理的优势而言,刘邦明显胜项羽一筹。

项羽分封天下时,自己占据着一块四战之地,如果项羽不能迅速打开局面,随时会陷入顾头顾不尾的困境中。

刘邦现在占据着关中四塞之地,时机就有利,他就杀出函谷关,兼并诸侯。时机不利,他就退回函谷关,甚至只要退到荥阳、成皋一线就可以了。

第二、六国故地的诸侯们,大都是刘邦扶植起来。比如,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是在刘邦的支持下建立国家的。现在齐国的执政官曹参,更是刘邦的小弟。从前,项羽分封天下刚刚结束,各地诸侯都是靠实力占据地盘的。这意味着,项羽对自己地盘之外的地区,缺乏有效的渗透,而刘邦对自己地盘之外的普遍地区,显然都已渗透了进去。第三,因为刘邦占据着上面两个优势,所以,刘邦的嫡系稍加暗示,四方诸侯就得纷纷劝刘邦抓紧当皇帝。而刘邦也就当仁不让的爬上了皇位。我们常常觉得,项羽很傻。因为他在关中时,竟然不当皇帝,却当什么不伦不类的楚霸王。其实,我们常常忘了一件事,皇帝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秦王想称帝了,但是,终于没有称帝成功。因为,皇帝绝不是自娱自乐的东西。如果出于自娱自乐的目的,你不要说想称皇帝了,你就是想称上帝,也没有人会管你。问题是,皇位绝不是自娱自乐的东西。

就好像,在历史上权倾朝野、独霸朝纲的太后多的去了,但是,敢称皇帝的太后,也就有一个武则天。

就好像,在历史上把皇帝当傀儡玩的权臣也多的去了,但是,大部分权臣到死,也无法爬上皇位。

就好像袁世凯总统当的好好的,却鬼谜心窍的想当皇帝了。于是,刚爬上皇位,就发现自己玩的太大了。

就好像我朝太祖,已天天在享受万岁万万岁的呼声了,但是,到死也不敢爬上皇位。

许多人说华盛顿不称帝,所以他很伟大。问题是,如果华盛顿也能称帝,那曹操早就当皇帝了。

皇位实在不是自娱自乐的东西。所以,你别看,天下数你厉害。但是,你真的要爬上皇帝,却也得分析好形势,否则,一步走错,世上绝没有卖后悔药的。

是不是有些说得远了。在诸侯林立的时代,一个人当了皇帝,就意味着拥有了远远高于诸侯王的权力。最简单而言,皇帝可以召见诸侯王,诸侯王如果拒绝接受召见,于情于理就处于被动了;最简单而言,皇帝出巡到了某地,相关地区的诸侯就得主动前来拜见;如果诸侯不去主动拜见,于情于理也处于被动了。

这种权力,表面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却显然可以让皇帝拥有绝对的主动权。

比如,你是诸侯王。皇帝想收拾你,明天就召见你。

皇帝召见你,你去还是不去?

你如果去,估计凶多吉少。你不去,就是公然抗命。

这也就是,鲁仲连阻止尊秦为帝的主要理由。

如果尊秦为帝,秦王(变成了秦帝),明天召见魏王或赵王,魏王、赵王去是不去?如果去,让秦王扣留了怎么办?如果他们不去,于情于理就处于被动了。

如果刘邦不是皇帝,刘邦就无法拥有这种主动权。

刘邦成了皇帝,刘邦想收拾谁,就派人召见他。对方当时就进退失据了,因为去见刘邦,随时可能让刘邦当场活捉的。不去见刘邦,这就是公然抗命。如果刘邦不是皇帝,诸侯在见刘邦时,就可以先做出有效的军事布置,甚至做好有效的外交工作(与其它诸侯做好某种约定),再去见刘邦。总而言之,你刘邦想趁机扣留我,你得想好后果。比如,楚王去见秦王,先这样布置,这合情、合理、合法。刘邦成了皇帝,诸侯在见刘邦时,就不能这样做了。因为,诸侯见皇帝前,敢先做出大规模的军事调动,甚至与其它诸侯串联达成某种约定。这于情于理就都说不下去了。你不要说光明正大的这样去做了,你就是偷偷摸摸的去做,让皇帝知道了,皇帝也可以明正言顺的收拾你。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想*了!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一旦想收拾哪个诸侯。这个诸侯,恐怕只能自投罗网。

因为,诸侯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去选择去见刘邦,就有可能让刘邦派两个武士活捉了。如果选择不去见刘邦,就会让刘邦名正言顺的去攻打。

燕王臧荼不敢去见刘邦,于是让刘邦明正言顺的率军攻打了;楚王韩信敢去见刘邦,于是让刘邦派两个武士,当场就逮捕了。

总的来说,刘邦成了皇帝。诸侯之间丧失了彼此串联的权力,至少,诸侯之间敢做出针对皇帝的串联,那绝对是铁板钉钉的*;诸侯之间,也丧失了主动大规模调动军队的权力,至少,诸侯敢做出针对皇帝的大规模军事调动,也绝对是铁板钉钉的*。

在这种背景下,因为刘邦拥有绝对的实力;诸侯们自然绝不敢轻易去戴*的帽子。既然如此,刘邦等于把诸侯们手捆住了,又在诸侯之间设置看不见的铁网,现在,诸侯们就等着刘邦挨个收拾了。

但是,如果说此时的刘邦,距成功的顶点只有一步之遥,也把刘邦此时的局面,说得太轻松了。

因为,此时的韩信、英布、彭越占据着楚国、魏国故地;此时的张耳占据着赵国故地;此时的韩王信占据着韩国故地;此时的臧荼占据着燕国故地;曹参在齐国故地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只要犯下明显的错误,随时都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局势。因为,这些诸侯王,都可以称得上豪杰智谋之士,只要他们突然达成共识,一块进攻刘邦,刘邦估计是扛不住的。

但是,因为刘邦巧妙的遮掩了自己削藩的意图,所以诸侯们一直无法达成共识的。因为,他们都有意无意的相信,刘邦是不会改变分封天下的政策,事实上,刘邦就是没有改变分封天下的战略意图。问题是,刘邦显然已计划好了,把现在的诸侯王,都挨个消灭了。

刘邦的削藩,是反复进行的。

从事后的内容去看,刘邦先把异己的藩王逐个消灭,然后换上亲近自己的人当藩王;刘邦先是把难以控制的藩王逐个消灭,然后换上一些比较好控制的藩王。在此过程中,*对地方事务的干涉就越来越深入了。

比如,燕王臧荼被消灭后,刘邦就让卢绾(刘邦最要好的朋友)当了燕王;卢绾被消灭后,刘邦就让自己儿子刘建当了燕王。

燕国每换一次燕王,燕国的独立性就会削弱一层。但是,刘邦这样做,却可以很好的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至少,人们都感觉刘邦并没有削藩的意思,只是想让诸侯们臣服**。刘邦的第一个削藩对象是燕王臧荼。刘邦收拾燕王臧荼的理由,是燕王臧荼*,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燕王臧荼*,本身就是莫须有的罪名。因为,燕王臧荼在从前一片混乱的背景下,不敢造刘邦的反,在天下大定之后,却去造刘邦的反,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所以,事情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那就是,刘邦把削藩的对象锁定在了燕王臧荼身上,燕王臧荼就只有*了。因为,皇帝想让你*,太容易了。因为,皇帝召见你,你见是不见?你去见皇帝,皇帝当时就可能把你抓起来,你不去见皇帝,本身就有罪了。甚至而言,皇帝都不用下旨召见臧荼,只要派使者暗示臧荼,告诉他应该去朝拜皇帝了,就足以把臧荼弄得惊疑不定。

更主要的是,如果使者摆出一副关心臧荼的样子,不断向臧荼透露出一些内部消息,臧荼毒就更会惊疑不定了。总而言之,皇帝很怀疑你的忠诚,皇帝手下的大佬们也很怀疑你的忠诚,许多人都在鼓动皇帝应该约束你、削弱你,甚至灭掉你。再总而言之,我劝你还是装病不要去见皇帝,因为去见皇帝,实在凶多吉少。

如果是这样,臧荼又会怎么办呢?

思前想后,臧荼肯定会觉得,如果坐以待毙,是看不到出路的,于是只能积极准备*了。而你一积极准备*,那皇帝打他,就是明正言顺的了。

燕王臧荼是刘邦的异己力量,因为他从来没有和刘邦真正合作过。所以,刘邦什么具体的行为都不用做,只要做出一些心理暗示,就足以让臧荼因为恐惧而做出*的行为。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不要说刘邦会暗示自己怀疑臧荼了,更不要说刘邦会暗示自己要消灭臧荼了。就是刘邦赌咒发誓、信誓旦旦说,他相信臧荼,对臧荼没有恶意,臧荼的内心也会一直惊疑不定的。因为,臧荼与刘邦实在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关系,尤其是在天下都是刘邦一系的背景下,臧荼实在有点分外扎眼了。

关键是,刘邦把削藩的对象锁定在臧荼身上,大家相对会感觉放心。因为,张耳、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都是刘邦的合作伙伴,刘邦清理燕王臧荼,并不意味着会清理他们。

以刘邦现在的实力,单独收拾谁,也是没有问题的。他现在最大的顾忌是,这些诸侯突然实现某种联合,那可坏事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刘邦在攻打燕国时,韩信、彭越、英布、张耳突然都宣布独立,甚至联合发兵堵住刘邦回归关中的道路,刘邦估计是没有活路的。

但是,因为刘邦拥有了皇帝的称号,就等于把诸侯们手都捆了起来,也在诸侯之间设置了无形的铁网(因为,诸侯们都水敢轻易去谋反的帽子),而选择的对象又是一个好像异类的臧荼,所以诸侯们就更难形成共鸣了。

只要诸侯们无法达成共识,以刘邦的实力,攻打燕国,自然是小菜一碟。于是,刘邦从发兵到收兵,一共用了两个来月的时间,就把燕国打败了。

打败臧荼后,刘邦依然承认燕国独立的事实,只是让自己的好朋友卢绾当了燕王。

这种结果,显然会让诸侯们有一种安全感,因为,这意味着刘邦依然承认分封天下的事实。

但是,在此过程中,刘邦对燕国故地的控制却明显是增强了。因为,以前的燕王臧荼,与刘邦没有任何利益上的联系,现在燕王卢绾成了刘邦的好朋友,而且卢绾想在燕国站住脚,自然需要刘邦一系的力量在燕国故地支持他。这样一来,刘邦一系的力量,就渗透进了燕国。在这种背景下,燕国依然保持着独立的藩国地位,但是,独立性显然不能与从前的燕国相比了。刘邦这样处理燕国时,刘邦的嫡系小弟们,肯定会感觉有些不舒服。因为,燕国故地距关中太过遥远,所以汉帝国肯定无法直接统治这里。既然如此,燕国肯定得分封给功臣们。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分封?基于大多数功臣们的心理,恐怕都希望把燕国大卸八块,因为,这样一来,就有很多功臣可以都封一块土地了。但是,刘邦显然不敢接受这种分封方案,虽然这也符合刘邦的根本利益。因为汉帝国把燕国这样处理了,其它诸侯王会感到恐惧的,因为,这种“众建诸侯少其力”的行为,本身就是削藩的前兆。

所以,刘邦让自己的好朋友卢绾当了燕王。对此,功臣们似乎大都有些不高兴,因为,卢绾显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劳,刘邦这种分封方法,多少有些用人唯亲的意思。

但是,因为此时的刘邦,还没有开始大肆分封刘氏家族,所以,功臣们还觉得,刘邦没有把天下收归刘氏的意思。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对刘邦用人唯亲的作法(让功劳、能力都有限的卢绾当了燕王),都有些不满,却也勉强接受了。

而且,燕国完整保存下来,并且让异姓者为王的事实,更让诸侯们感觉心里比较踏实。因为,这意味着刘邦还承认分封天下的事实。

清理完臧荼后,刘邦就把第二个削藩对象锁定在了楚王韩信身上。

当刘邦告诉大家,接到密报,韩信要谋反时。刘邦手下的将领,当时就炸了窝,总而言之,“都说,快点出兵,把那小子杀掉!”

功臣一听韩信犯下这种莫须有的罪后,为什么都跃跃欲试的要攻打韩们呢?原因太简单了,大家都是功臣,韩信一个人就占了89个县,而其它功臣,大都一个县也没有占据。现在把韩信灭了,大家就可以瓜分韩信的地盘了。

因为,看着刘邦许下的空头支票,功臣们只要简单一盘算,就会发现,刘邦家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换而言之,就算大家相信,刘邦会兑现自己诺言的诚意,也会非常怀疑刘邦兑现自己诺言的实力。

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利益分配的矛盾。表面上,当个统治者很简单,实际上复杂的去了。

如果统治者手里拿着阿拉丁神灯,一切就好办了,大家想要什么,我跟灯神说一声,就可以了。

现实中的矛盾,其实就好像一大群人分一块肉。肉是有限的,人是众多的,关键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怎么个分法?

就好像几百个人打到一头野猪。

大哥上去,把半扇猪肉砍下来扛走了,其它几个大佬,上去你拿一条猪腿,我砍一块猪腰条,他拿着半个猪屁股。等这些大哥、大佬们散开后,其它人跑过去一看,就剩下一堆头蹄下水了。这些人能干吗?肯定不能干的!

现在,大哥安慰那些心怀不满的功臣们说,大家不要着急,我们能得到这头野猪,主要是你们的功劳。所以,我一定会想办法,让你们都分到一块好猪肉。

可是,大哥搂在怀里的半扇猪肉,大家敢想吗?估计是不敢想的!于是,某个自不量力,一人独霸小半扇猪肉外带一条猪腿的大佬,就会成为大家共同的敌人。

总而言之,大哥搂在怀里的半扇猪肉,大家是不敢想的,但是,从别的大佬手里抢一块猪肉,大家还是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