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 比诸葛亮还神 算出了司马昭等人与自己死期

日常中,大家喜欢将某个聪明人形容为诸葛亮。据说诸葛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似乎天底下没他不会的,诸葛亮此人真实存在,但若说真有三国中那么大本事,恐怕相当多历史学家不太信。《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能看出人的吉凶祸福,还能“借东风”。而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他是妖怪。

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大本事吗?反正他没推算出自己什么时候去世,以至于去世后蜀国大乱。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比诸葛亮还神,只是没被重用罢了。

他是谯周,精通《易经》,善观天文,还能算出自己什么时候去世。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槐树镇)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

幼贫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做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因行动迅速而得以到达。刘禅立太子时任命他做太子仆,调令家令,之后迁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在蜀汉任官时期,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因而不满,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蜀汉灭亡后,一部分蜀汉大臣被招往洛阳任职,谯周也在其中之列,但是谯周因为病重到了汉中就无法前行了,蜀郡文立从洛阳回蜀时路过汉中,于是就去看望谯周,但是谯周已经因为病重有些语言障碍了,于是就用笔写出了“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是指司马,月酉是指八月,就说司马到八月就没了,到了八月,晋文王司马昭果然去世。

泰始五年(公元269年),陈寿任本郡(巴西郡)中正,辞官还乡前去和谯周告别,谯周告诉他“孔子七十二,刘向、扬雄七十一去世,我已经年过七十,也命不久矣,今后恐怕不会再见到了。”陈寿怀疑谯周以方术得知自己的寿命,所以假借孔子等人的寿命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很多人对他印象不好,认为他胆小如鼠,卖国贼一个。那时魏国派二十万大军讨伐蜀国,诸葛亮儿子诸葛瞻战死了。谯周力劝后主投降,怯懦的后主听取了他的建议。然后,历史就没蜀国啥事了。对于这件事,猛一看是谯周做的不对。但放在整个中华文明史来看,他的行为无疑促进了大统一。还有,蜀国败局已定,既然失败在所难免,为何不投降,以保全蜀国百姓呢?

当时谯周建议后主投降,肯定不是为了尽早帮助魏国实现大统一,而另有他因。

注意看,谯周是益州人。而在蜀国政坛中,益州人处于边缘,诸葛亮等人最得宠。被冷落的谯周不希望自己的蜀地老家成为火海,这才建议后主投降。

谯周肯定不是为了向魏国献媚,不然为何魏国封赏他时,果断拒绝,后来在魏国逼迫下才挂个虚职。

谯周跟《三国志》作者陈寿的关系很引人注意,谯周是陈寿的老师。

陈寿如何评价他“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谯周词理渊通,为世硕儒,有董、扬之规。”[

《三国志》记载说,晋泰始五年,陈寿回老家看望谯周。老师谯周对他说“以前孔子活到七十二岁,刘向活到七十一岁,我今年七十了,不敢与孔子相提并论,但能跟刘向比较比较。”意思就是说,自己只能活到七十一岁,也就是活到明年。第二年冬天,谯周果然去世。

陈寿的记载应该属实,为何?首先,陈寿是谯周的学生,两人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长期相处,互相了解对象,所以故事本身的属实性很强。然后,古人很重名节,不敢说假话,陈寿没必要突出恩师神明而瞎编个故事。谯周预测到自己只能活到明年。有些同学会吃惊,也有些不以为然,因为现实中很多年纪大的人能预知死亡,这也较符合科学。

不过,谯周准确预测到蜀国必将走向灭亡。大家注意到,姜维北伐时,谯周是反对的,冷眼旁观。他为何这样呢?原因只有一个,知道赢不了。魏国后来派二十万大军讨伐蜀国,这次为何又建议后主投降?还是因为知道赢不了。

个人觉得谯周是个思想很超前的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投降。能屈能伸,为了所谓的气节,全战死了,百姓爱苦,最后还失败了,不值得。这就是谯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