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重器 汉高祖刘邦“斩蛇剑”最后去哪儿了?

大汉帝国的创建,颇有些神鬼色彩,其发端即刘邦斩杀白蛇时所用的那把剑。有史学家称,此剑为“七尺剑”,其实不然。秦汉之际,皇帝才有资格佩“七尺剑”,而刘邦当时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亭长,只能佩“三尺剑”。

《史记》云:刘邦决定反对暴秦时,一条白蛇拦住去路,众人皆惧怕。借着酒劲,刘邦拔剑,一剑将白蛇斩为两段,随即率众进入芒砀山,从此走上了灭秦兴汉的星光大道,最终艰难地建立了大汉帝国。“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就是刘邦对自己从一介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的风雨血泪的高度概括。

斩蛇起义,虽然是一个人为编造的神话,但其意义远大,成为刘邦夺取天下、走上帝王之路的标志性事件。大汉帝国建立后,有两样物件并称为“乘舆之宝”,一件是象征王朝正统的“传国玉玺”,另一件就是刘邦的“斩蛇剑”。这两件象征君权天授、神灵眷顾的宝物,成为刘邦统摄天下臣民的重要力量。

正是因为“斩蛇剑”具有受命之符的特殊意义,在天下安定后,吕后将其“藏于宝库之中”(《拾遗记》),作为镇国之宝和传国重器。到了后世帝王,“斩蛇剑”得到了更高规格的珍藏。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为随侯(珠)、剑宝、玉宝壁、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为四件宝物专门建祠,分别供奉祭祀,其中的“剑宝”,就是刘邦当年使用的“斩蛇剑”。

除了精心珍藏,“斩蛇剑”有时还需要请出来,充当两种礼仪场合的必备器物,一是新帝即位,二是皇帝出行。司马彪《后汉书·礼仪志》载,新帝即位,“中黄门掌兵以玉具、隋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作为仪式上的一道程序;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载,皇帝出行,有一名侍中“负传国玺、操斩蛇剑参乘”。

虽然中间有新莽这个插曲,但大汉帝国前后延续了四百余年,“斩蛇剑”见证了这个帝国的动荡与衰败。曹魏建立后,汉室覆亡,开创汉室的“斩蛇剑”已经失去了镇国和传国的意义,但作为前朝宝物还是被曹魏皇帝保存了下来。曹魏覆亡,西晋建立,“斩蛇剑”等宝物转手成了司马氏的珍藏品,存于武库。当然,武库中除了“斩蛇剑”,还有“王莽头”“孔子屐”等“累代异宝”。

被存封七十多年后,“斩蛇剑”遭到了一场劫难。《晋书·惠帝本纪》载,元康五年(295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晋书·五行志上》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资治通鉴》载,元康五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当时,“斩蛇剑”就在失火的武库中。

那么,“斩蛇剑”是否化为灰烬?没有。《晋书·张华列传》载,“武库火,……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出,莫知所向”。《三十国春秋》载,“元康五年,闰月,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这两份史料,均称“斩蛇剑”在遭到火焚后,神一般地从武库房顶飞出,直冲云霄,但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下落不明。

不论是诞生还是消失,“斩蛇剑”都极具传奇色彩。一把普通的剑,因为参与了刘邦开国创业,被人为地赋予一种与“传国玉玺”相媲美的神奇力量,从而成为皇权的象征和镇国、传国的政治宝物。然而,这样一件宝物竟然与篡汉奸贼王莽的头骨放在一起,这不是对“斩蛇剑”的*吗?有一种观点,说西晋人不辨善恶,不懂道德,故“灵剑生火,烟焰属天”,最终冲天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