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足智多谋为何没能统一中国?

诸葛亮在我们大家的心中是足智多谋,军事奇才的形象。他帮助刘备在三国时期取得了自己的一分天下,并且将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梦想,但是诸葛亮最后为何没能统一中国呢?

作为神话般的三国英雄人物,以三顾始,以六出终,一生以统一中国、恢复汉室为已任,最后英年魂归五丈原,上影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憾剧,历史就是历史,其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让诸葛亮再活50年,他真的能统一中国吗?

1、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使其才能不可能获得充分施展

首先,历史给诸葛亮的政治舞台是一个偏安西南的小国——蜀汉,蜀汉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当中蜀郡拥有户口最多,其面积只相当于魏国的1/5,吴国的1/2,人口只有魏国人口的1/8,吴国人口的1/4,这就决定了诸葛亮统一中国的基本条件——军队、人才和物资始终处于以弱敌强的局面中。

在国家综合实力远远落后的形势下,要想统一他国,是完全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诸葛亮其实也十分清楚,其在《出师表》中就明确指出:“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种忧心忡忡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诸葛亮对北伐的无奈。

其次,后方的不稳定,使诸葛亮时刻处于心顾两头的境地,一方面,出于国家稳定的需要,诸葛亮不得不“六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孟获虽然心服,但蜀汉国力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提高,南中几乎还是独立王国,再加上历史条件的限制,蜀汉也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南中,除了每年赐其以丰厚的物资外,还不得不加强边防,防其生变,其生存条件仍然处于不毛状态。

以至诸葛亮北伐时,国内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中是否出事,以致后来鄅政有“南人心浮不定,不能往投”的说法,另一方面,后主的昏庸无能,使蜀国国家政权基本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以致其他大臣都不敢大胆行使管理权,大事小事都得向诸葛亮汇报同意,致其在北伐中,即要关心军事,双要心系国中,极大地拖了北伐的后腿。

而魏、吴两国主贤将能,后方稳固,人人用命,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没有稳定后方的国家要想统一全国,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连年的战争,使国家元气大伤,国民生活和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国内出现极大的反战情绪导致民心不稳,纵观蜀汉立国50年,从刘备平定两川,到营烧七百里,诸葛亮南征,六出祁山,姜维九次伐魏,最长相隔不过4年,最短的是一年两次。

两川百姓在蜀汉统治期间,几乎都是在战争中渡过,加上蜀国国小力弱,战端一开,几乎是尽倾国之力,从蜀汉每次战争所动用的人力来看,最大的是俿亭之战,陆逊营烧七百里,蜀国1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这对国家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

诸葛亮为继承刘备遗志,接二连三地发动一系列战争,每次死亡人数都以万记,这对人口不过百万的蜀国来说,不能不说是沉重的打击和削弱,百姓产生反战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魏吴两国在三国时期基本上没有主动发动过战争,所面对的几乎都是对抗外来侵略,使统治者在道义上处于自卫地位而未受国民怨恨,甚至还有得道多助的趋势,在这样揭然两样的人心面前,不要说诸葛亮再活50年,就是再活一百年也无法统一中国。

2、诸葛亮狭隘的用人思想

诸葛亮只信自己、不信他人的用人心理,决定其不可能汇集集体智慧来形成科学决策,不可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来完成统一大业。

从隆中出仕到五丈原归魂,诸葛随时都以智慧超群自居,在重大问题上很难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军国大事,事无具细,务必躬亲,从不放心他人。

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掌握之中,从人才任用,军队调遣,到经济建设,都离不开他的决策,从他《前出师表》中所列的一些人可以看出,蒋宛、费袆、向宠……等在蜀国中的历史作用远远不如赵云、魏延、李严、王平等。

为什么作为重臣特意提出来,首先是因为这些人是蜀汉的忠臣,在治国上有一定的经验,属定国之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是诸葛亮路线的最大支持者,他们在诸葛亮出征时,可以保证其既定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后方对前方的供应,从而保证北伐的胜利。

而赵云等武将,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物,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改变既定的做法,而这是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所以每次出征都将这些人带在身边,作为其政策措施的执行者,从而使这些人的个人建议永远属于建议,这一狭隘的用人思想,严重限制了群众智慧的充分发挥,进而也就使统一大业成了诸葛亮的个人大业。

十数万大军在诸葛亮的亲率下在祁山六进六出,成了费力不收效的耗国工程,后来姜维继承诸葛亮的传统,九次伐魏,都是无功而返,最后终因国力耗尽而亡国,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方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阿斗的无能,决定了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只能是画饼充饥

首先,无能的主子与聪明的臣子共事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主子或成为傀儡,或被臣子取而代之;二是臣子永远实现不了自身的奋斗目标而抱恨终身。

阿斗的无能在中国帝王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诸葛亮尽管智慧超群,但由于主子的昏庸无能,使其智慧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相反还在关键时刻来一个反制约,干出些敌人干不了的事情,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让阿斗争气,更无法让他变得聪明,历史就是这样残酷,一个聪明过顶的英雄豪杰,偏偏让他扶助一个木偶式的主子,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诸葛亮要能完成刘备交给的历史任务也真的是史无前例了。

其次,无能的主子不可能判决臣子建议、决策的正确与否,更无法制约和纠正臣子不正确的主张,导致臣子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铸成大错,阿斗的无能,决定他不可能判决诸葛亮建议和决策的正确与否,更不可能纠正诸葛亮的错误,以致在国力严重不足,民生艰难,蒋琬、费玮等强烈反对北伐的情况下,仍支持诸葛亮出祁山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国力耗尽,民怨高涨,在魏军进攻下,顷刻亡国。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以一布衣书生,开创了蜀汉50年的历史。但是历史情况告诉我们,诸葛亮想要统一中国只能是一厢情愿、画饼充饥。他的失败,给后人留下的只有教训和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