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党报关注河南灾荒 7个月发20余篇报道

“真没想到,在当年我党*机关报《解放日报》上竟连续报道了1942年到1943年间的河南大灾荒,而党*和延安解放区人民对于逃难而来的河南灾民又给予了这么多的帮助,显示出当年我党对于这场大灾荒的关注和体恤之情。”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让70年前的那场浩劫再现于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当时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当时的报纸是如何报道的?却很少有人知道。济南收藏家文敏今天给记者打电话,说她从昨天就开始在自己收藏的老报纸中翻找有关的报道,没想到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中发现20份左右的报纸有相关报道。

7个月连续发表20余篇相关报道

记者赶到文敏的住处,她给记者展示了自己刚刚翻找出来的一摞《解放日报》合订本。她说:“这是我昨天和今天找出来的。本来是郑州的一位朋友托我找当年的《*》,想看看上面的报道,但我这里没有1942年的《*》。可是我在翻看《解放日报》时,发现从1942年的10月6日到1943年的4月18日,这份当年的党*机关报上连续发表了20余篇相关报道,显示出当年的党*和延安解放区对于河南大灾荒的关注和无私帮助。”

文敏给记者一份一份翻看着《解放日报》,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有的纸张已经泛黄,但报纸保存基本完好,字迹清晰。她告诉记者,她是从1942年8月份的《解放日报》开始查询有关河南大灾荒的报道的,发现第一次报道河南灾情的是1942年10月6日,在2版上有《各地灾情》的综合消息,其中第一条就是《豫省难民沿途逃亡》,其中记载:“豫省大旱,本年麦收每亩最多不过二十斤,仅及往年五分之一。秋禾大半枯死。常、登、密三县,树皮草根,均剥食殆尽。郑路间,鸠形鹄面之灾民沿途逃亡。”

之后的10月19日和31日,又以《灾难民来边区日多 关中放款拨粮救济》、《豫北敌占区大旱灾 民众不堪敌寇煎迫纷逃我太岳区安居》为题进行了报道。从这两篇报道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河南灾民已经有不少逃入我太岳解放区,解放区*和人民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了救助。

11月13日、30日和12月3日、5日、13日、15日、20日、27日又在2版进行了报道,其中11月13日的报道是《河南灾情——— 洛阳通讯》,对河南灾情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也是第一篇全面介绍河南大灾荒的新闻报道。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特别珍贵

进入1943年,《解放日报》依然关注着河南灾民。其中1月份发表了4篇相关报道,3月份发表了6篇,4月份发表了两篇。这些报道中多次提到延安解放区*和人*动拨款、拨粮食和农具,甚至让出耕地给灾民以帮助他们生产自救的情况,显示出当年我党及解放区*、人民对于河南灾民的关怀、同情和无私的帮助。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943年1月19日的一篇题为《安塞农贷发放 多多照顾难民》的短消息,这是由两篇只有50多字的简讯组成的消息,但其中提到了党*和*:“安塞县委号召全县党员热烈响应党*及*生产与学习的号召,并执行边区*的关于发展农业的指示,切令各区党委,积极协助农贷工作。”

文敏说,当时的《解放日报》是当年的党*机关报,因为当时的延安条件差,纸张等物资非常紧张,所以印刷数量不是很多,能留存下来的就更少了,所以特别珍贵。而这些记录当年河南大灾荒的报纸,作为一段史实的反映载体,也无形中提高了报纸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一篇报道牵出《*》停刊史实

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是3月17日的报道———《河南灾情惨重(主) 渝各报痛切呼吁救济 *被罚停刊三天(副)》,其中转载了重庆《*》关于河南大灾荒的报道。而这篇转载又牵出当年《*》被停刊的一段史实。

据资料显示,基于当时的舆论环境,国内很少有报纸敢于报道河南大灾荒,勇于披露河南灾情的媒体,只有重庆的《*》、南阳《前锋报》等寥寥数家。《*》1943年2月1日发表了张高峰的通讯———《豫灾实录》(原名《饥饿的河南》),2月2日接着发表了总编辑王芸生写的社评《看重庆,念中原!》,质问国民*“不作为”,更将催逼灾民纳粮的官员比作“石壕吏”。蒋介石对此勃然大怒,认为《*》是“危言耸听,有碍抗战”。当天即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勒令《*》停刊3天以示惩戒。

这段史实显示出当年我党与*对于人们遭受苦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作为,也更加清晰地反映了我党不管在什么时候对于人民的疾苦都是最关注,并且以最大能力提供帮助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