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是讽刺明朝作品?

此是一篇绝大文字,莫将此作画图看。张择端慨南宋偏安,直把杭州作汴州矣。因从梦寐中,怀想旧京,绘出凤舸龙楼,九衢三市,黍民视人,玄驹为马,纤屑万状,悉栖神明。观者方骇其繁艳,孰知无穷佳境,皆在冷风焦土中。昔人谓画中有诗,此岂特黍离之歌,直痛哭流涕长太息也。数百年后阅之,尚为生感,不知昔日南渡诸君,于残山剩水之间,展玩至此,其情又何似耶? 清/陆次云 《北墅绪言 题“清明上河图”》 解说/刘黎平

该如何观《清明上河图》?清朝陆次云说它不只是画,更是文字,是一篇用意很大的文字。画者张择端南渡后,感慨南宋偏安,杭州当了汴州,于是跨越时空界限,冥想中摄取往日信息,输送到画笔上,将故都搬到了画纸上。楼阁俨然,船舸林立,街市繁荣,道路交织,人物如黍米,马匹似黑蚁,纤细中描绘万状,用笔如有神。

观画人观感如何?首先从观感上惊叹画面的繁复、华艳,昔日汴梁市民未尝不指指点点:我曾在画中此处饮酒;彼处街巷曾是我三舅所居之处;那个赶马的,不就是我的街坊吗………观画人情感如何?观感刺激情感,情感主要为伤感。想故都无穷佳境,如今是焦土,在冷风中萧瑟。昔日愈繁华,今日愈伤心,昔日愈艳丽,今日愈暗淡,故国不堪回首画图中。《诗经》描绘西周故都长满萋萋黍米,引人伤悲,而世界超级繁华都市毁于女真战火,其伤痛又胜黍离之悲,直让人痛哭流涕叹息。

表面伤宋实为伤明

数百年后观画又如何?还是纠结不开,“数百年后阅之,尚为生感”。过了南宋,过了元朝,过了明朝,已到康熙,几百年的冲刷,靖康之耻已是历史天空的一抹淡烟,伤感却不淡化。陆次云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参加博学鸿儒考试,此时离明亡不过35年,如果当年的他已有35岁,那么应该算是前明的人了;如果不足35岁,但故老犹在,故国的信息还在清朝的空气中散发,好像一套旧家具在新居中散发木头的香味,嗅到的人焉得不伤感?陆次云为《清明上河图》伤怀,其实是为明朝的灭亡伤怀。此画其实作于北宋,陆次云将创作时间扯到南宋来,用意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