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哪个皇帝武略堪比曹操却被人一枪毙命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中的君臣关系有个铁律: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这个规律是要以人物、时间、地点为转移的,在权臣专制、主弱臣强的时期,这个规律就很不灵。

比如曹魏第四个皇帝曹髦面临的政治形势。理论上,只要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的人,就应该知道曹髦。因为曹髦是这个成语的专利持有人。

曹髦很想干掉司马昭。可司马昭偏偏就不遵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中国古代政治学规律,主动把脖子洗干净放到案板上,让曹髦舒舒服服的砍。

没办法,曹髦只有自己动手。这里需要先回顾一下曹髦的早年经历,和他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关系。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魏明帝曹叡弟弟东海王曹霖的儿子,在即位之前只是普通的宗室成员——高贵乡公,本来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可他的前任齐王曹芳密谋诛杀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不成,反而消息走漏,直接被司马师废掉。当时的郭太后在得到司马兄弟同意的情况下,提议立曹髦为帝。

曹髦这才有了荣登大宝的机会。即位时,曹髦才14岁。但就是这个14岁的小皇帝,在时人看来,却颇有一番文韬武略。一次朝会结束后,司马师问钟会,你觉得当今皇帝怎么样?没错,就是那个先是灭蜀有功,后来又在姜维的鼓捣下欲占据巴蜀成为刘备第二的钟会。

钟会的回答很简单,八个字,但就是这八个字,让司马兄弟对曹髦起了杀心。

哪八个字呢?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陈思,就是七步做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古名句的曹植。因生前被封为陈王,死后谥号为“思”,通常被称为陈思王。

太祖,就是曹魏武帝曹操,庙号太祖。钟会的字面意思是,曹髦的文采可以和曹植媲美,武略能够与曹操相较。潜台词是这个小皇帝可不一般,稍不注意就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司马老兄你可不敢掉以轻心。

司马师当然能够听出钟会的弦外之音,但面上功夫也得做足,回答道:如果皇帝真如此,那可真是我大魏臣民之福啊,“若如卿言,*之福也”。

大鹏认为,钟会的这个评价有很大的水分。文的方面。曹魏高贵乡公正元三年,公元256年四月初十,16岁的曹髦到太学和一帮老知识分子谈论《尚书》、《礼记》、《易经》等上古典籍。面对侃侃而谈引经据典的皇帝,这帮老学究都自愧不如,一个个败下阵来。

实事求是的说,此事确有夸张成分,与皇帝坐而论道,学究们都不免谦让几分,是断不敢使用十成功力,让皇帝难堪,估计就是用一两成功力陪曹髦玩玩。但即使如此,一个16岁的小娃能和老学究走上几个回合,也算是难得。

曹髦的文韬还算差强人意,但武的方面虽不能说是匹夫之勇,也仅仅只是勇气可嘉而已。

高贵乡公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初七,对司马氏专权忍无可忍的曹髦决定绝地反击。即位以来,先是被司马师压得喘不过气。司马师翘辫子后,本以为能够喘口气,孰料司马昭更是变本加厉。长此以往,祖宗*难道真要毁在朕的手里吗?想当年,太爷爷曹操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首创之人,哥祖上是胁制皇帝的,可不是被胁制的。

主意已定,皇帝曹髦要*,但调不动军队,军权都被司马氏控制着,曹髦只有带着身边为数不多的禁*,加上宦官僮仆,誓师起义,擂鼓摇旗,呐喊而出,直奔司马昭府上而去。那架势分明就是,司马昭你个乱臣贼子,朕要杀你,还不快束手就擒!

皇帝起义,闻所未闻。从来只有官逼民反,哪听说过臣逼君反的事情。尽管有人告密,司马昭一时也慌了神,不知如何应对。

司马昭先是派弟弟司马伷带一队骑兵去阻拦曹髦,被曹髦左右大声呵斥:天子在此,谁敢阻拦。虽然是傀儡皇帝,还毕竟还是皇帝,名分还在,那些大头兵谁敢明火执仗的和皇帝对着干,遂四散而去,“左右呵之,伷众奔走”。

初战告捷,曹髦春风得意,仿佛胜利就在眼前。但在前方招手的不是司马昭的人头,而是贾充、成济率领的另一支军队。曹髦还想仗着天子龙威、无人敢碰,逼退贾充等人。可成济是个没脑子的人,被贾充一激,挺枪跃马,一矛刺中曹髦胸口。曹髦倒在御辇之上,气绝身亡。

当然,为了给天下臣民一个名义上的交代,司马昭还是表演了一番痛哭流涕的把戏,并将成济这个替罪羊给抛了出去,斩首示众,为曹髦报仇。

曹髦之死,是司马家族完败曹魏宗室的标志性事件,魏晋禅代的历史进程至此一发不可收拾。即使是曹操再世,也无法阻止司马氏圆“大晋梦”的雄心,何况只是徒有“武类太祖”虚名的曹髦。

但曹髦的勇气与血性,足以将三国时期其他几位后世之君诸如刘禅之类,甩出几条大街,不负其封号“高贵乡公”中“高贵”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