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轩辕氏为什么能活到120岁 他有什么长寿秘诀
黄帝轩辕氏被后世的华夏子孙尊为“人文初祖”,就是说他是中国各种文化的始祖。不但他精于“长生久视”之道,在他老人家的影响下,他的子孙也都寿享百岁,黄帝之子少昊活了一百多岁,少昊之孙帝喾活了一百零六岁,帝喾的儿子尧更是活到116岁。据考证,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其农民、猎户、渔民等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而黄帝及其子孙却都活到116~120岁,简直是不可理解的奇事。说奇也不奇,因为黄帝有奇遇的缘故。
黄帝率领北方各民族的联合大军,在河北的涿鹿与蚩尤展开了大战,杀了蚩尤后,他感到治下的人民既没有文化(当时尚未创造出文字),又不懂农耕生产的技能,还经常受到疾病?困,想治理好国家是很困难,于是他去请教西王母,西王母对他说:“你若想治理好国家和人民,不是几年就能实现的,你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你必须再活五十年,才能实现你的宏图大略。”黄帝听了后忙问西王母:“我怎么样才能再多活五十多年呢?”西王母对他说:“你去崆峒山去恳求广成子传你‘长生久视’之道。”黄帝又问:“广成子是谁?”西王母答说:“他是元始天尊的第三个弟子,现年一千四百岁,你要诚心诚意的恳求他、感动他,也许他能传你至道!”黄帝听从了西王母的指示,回到驻地,安排好妻子(螺祖)及众大臣的工作后,前往千里之外的崆峒山,到了洞口外时,守洞童子问:“你是黄帝吧?祖师爷说了,你的治国大事很多,很重要,你还是先把国家治理好了,再想修炼的事吧!”根本不准他进洞见祖师爷。黄帝无法,只好道回驻地(可能在陕西的咸阳),检查各项工作,又重新对妻子和众大臣安排任务,忙碌了将近一个月,又去崆峒山,广成子仍然不肯见他。就这样前后去了五次,最终感动了广成子,命他进洞,对他说:“你只能在我洞中学习半年,基本掌握了入道初阶后,你就得回去。”广成子对他讲:“长生之道,首先在于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勿劳汝形,勿摇汝精,乃可长生。”除此之外,又实际指导他修炼入门功夫,经过半年的修炼,打通了任督二脉,实现了“气通小周天”,就叫他赶紧回去,治理国家和为人民谋福利。
他回到驻地后,命螺祖管理桑蚕之业,领导妇女种桑养蚕,然后用蚕编织成绵,给大臣们穿用;他命雷公和歧伯等几位大臣去寻找神农氏,学习识别草药的学问,以及用草药给人民治病的方法,命苍颉等人创造文字,安排一切后,他命人把床和行李抬进一个山洞,命人在洞外把守,不准闲人进入,他在洞中修炼。最初是每三天出洞一次,吃些饮食,然后进洞,逐渐发展到每七天出洞一次,吃东西、洗浴全身,然后再进洞修炼,他以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决心和毅力,连着修炼了九年,终于练成了“久久玄功”,打通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打开了“天门”,实现了人与天地三界的沟通,能直接接收宇宙的信息和能量,能预知一切。随后他回到**所在地,把情况简单地告诉一些可靠而勤奋的大臣,并把“小周天功”修炼法传授给雷公、歧伯、苍颉和螺祖等人。
歧伯和雷公等人学到后,把这些“天机”写进了《黄帝内经·灵枢》和《黄帝内经·素问》,子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地写出了他对臣下的教导:“上古之真人,(即知道者),和与道术,法于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就是说,养生的最基本方法,首先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根据四时寒暑变化而变换衣着,安排作息时间,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要敏感,在春夏季节多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则要培补阴精;其次,要把调养精神、情感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邪不可干”。从根本上说,各种各样的锻炼方式,营养食品都只是养生的辅助手段。而最根本的在于人体自身的抵抗力要特别强大。
除了这些内容之外,黄帝还命他的大臣歧伯和雷公等人,把人体十二经络、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以及人体有365个穴位的秘密,写到了两部《黄帝内经》中,之所以用“秘密”二字,是因为这些奇妙的发现,虽然已写到书中的多个章节,写的很详细,可是后人中仅有极少数人能够懂得。西周时的周文王懂得,他在撰写《周易》时,对他的帮助很大;老子懂得,他把心得写进了《道德经》,唐朝时“八仙”和药王孙思邈懂,他们都达到仙人的境界;陈转懂得;金元时的张三丰也懂得……可是明朝时的大医家李时珍却不懂,他在撰写《本草纲目》过程中,曾反复翻阅《灵枢》和《素问》,他无法明白的是:四千年前的黄帝是怎么知道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奇经八脉;又是怎么知道人体有365个穴位的?他说:“经络看不见,摸不着,黄帝是怎么知道的?”明朝的很多医家都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后来李时珍结识了一些道教界的高人,有人传给他“小周天功”的修炼,经过半年多的修炼,他突然有一天大叫:“我的任督二脉通了!”惊喜之余,他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进《本草纲目》,并说:“关于经络核腧穴,唯反观内照者得查之!”据说,国内医学界除李少波及其少数弟子外,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少之又少,因为都没有亲身修炼过。
笔者稍带;啰嗦这几句,希望医药界,道教界人士,都能奋起直追,继承老祖宗的宝贵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