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在南京大*公祭日安静异常 何时能反省?
今年的12月13日,是中国第一个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路透社等欧美媒体高度关注这一消息,纷纷进行了评论和报道。但让人吃惊的是,作为当年南京大*的罪魁祸首,在南京大*纪念日的前一天,日本的媒体却静得出奇。
虽然之前有些零星报道,但12月12日记者翻遍了当天日本六大主流报纸,关于南京大*和中国国家公祭日,竟再无只字片语。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在包罗万象的日本互联网上,也只有引自中国媒体的报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体的评论,好像“南京大*”、“国家公祭日”完全是另一个国家的事,与日本没有半点关系。
从以往经验来看,日本媒体在如此重大的时刻、如此重大的事件上没有“蜂拥而上”,实属罕见。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政治学者分析称,12月13日不仅是中国新设的国家公祭日,也是77年前日军开始进行“南京大虐杀”的日子。近年来,日本教科书上对这段历史或只字不提或模糊处理,民众知之甚少。与众所周知的慰安妇等问题不同,“南京大虐杀”在*民心中根本没有形成概念。而且日本某些*也开始转换策略。他们认为,“南京大虐杀”本来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一再大肆否认反而挑起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还不如绝口不提,彻底让这段历史在日本消失。日本左翼媒体对这一事件掌握的资料不多,右翼媒体又故意抹杀,因此就出现了日本媒体对“南京大虐杀”纪念日、中国国家公祭日冷淡处置的奇怪现象。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北京参加APEC首脑会议期间,中日达成了四项原则共识。可是,安倍还未离开北京,外相岸田文雄等高官就迫不及待地公开发表违背原则共识的讲话。11月25日,日本内阁会议上还通过了一份答辩书,称四点原则共识是通过日中间的对话达成一致意见的几点事项,在定位上日中之间并无分歧,但是答辩书强调四点原则共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其实,安倍*言而无信、表里不一是预料中的事。自从中日关系跌至冰点以来,安倍*在表面上对恢复两国高层交流表现得异常积极。他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展示改善中日关系的“诚意”,好像无时无刻不希望与中国最高*直接谈话。但另一方面,安倍在历史认识等实质问题上,不会做出妥协让步,还在军事和外交上加大对中国的围堵。在*内,安倍一如既往,仍在继续自己的各项右倾政策。在对待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认识问题上,日本的社会氛围也正在日趋保守化。
不久前,《朝日新闻》宣布撤回有关日本强征慰安妇的一系列报道,前社长木村伊量为此于11月14日黯然辞职。12月5日,《朝日新闻》社新任社长渡边雅隆召开上任记者会,公开就强征慰安妇等报道表示道歉。
11月底,就连一向偏右的《读卖新闻》也遭到右翼强烈指责。该报就旗下英文报纸在“慰安妇”问题上“用词不当”致歉,声称以往英文报道中使用的“性奴隶”、“强征”等字眼均基于外媒报道,与《读卖新闻》观点不同,就此澄清。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错误史观正在日本大行其道,各媒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已经很难听到正确认识历史等客观、理性的声音。
《产经新闻》12月12日以“众院选举与历史认识”为题发表社论称,日本因历史问题被世界误解很久了,对这些非难应该有坚定明确的态度。文章说,众议院选举其实没那么重要,日本应该关注的是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如何对待历史认识问题。日本如果采取谢罪的态度,不进行反驳,只会招来更多的批判和麻烦。慰安妇问题就是一大教训。
文章宣称,对于美国等国媒体批判日本历史认识的报道,根本不应该听之任之,要坚决反击。正是“河野谈话”阻碍了日本的近邻外交,安倍首相应该趁着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修正这一谈话。与近邻诸国构筑友好关系没有错,但扭曲事实去迎合对方,根本建立不了长期的友好信赖关系。安倍首相应该在历史问题上有明确立场,而不应该将其作为一张外交牌。
笔者注意到,就在发表这篇社论的《产经新闻》里,还有安倍投放的整版全身像竞选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