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敌后抗日根据地 遍布敌后省份的每个角落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包括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人。在聂荣臻率领下 ,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抗战八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19个重要解放区之一 。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广大地区。下辖46个县,320万人。由贺龙、关向应领导创建,后又与当地武装相结合,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据地军民和日伪军共作战10114次,毙伤日伪军100740人,俘虏日伪军18389人。晋绥根据地民兵配合主力或单独作战18718次,毙伤日伪军7733人,俘虏日伪军1876人。我军指战员牺牲13700余人,伤3万余人[3] 。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它是**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 。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山东抗日根据地
山东抗日根据地:包括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还有河北、江苏各一部分 ,下辖96个县,1350万人。1937年冬至1938年,*先后建立鲁南、胶东、清河根据地。1939年3月,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入鲁西,与之会合。从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和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5万余人。
华中抗日根据地
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5月和7月,陈毅和张鼎丞分别率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江南,创建苏南根据地。8月,谭震林率新四军第三支队进入皖南,开辟豫皖苏根据地;6月,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挺进皖东,建立皖东根据地;年底,新四军一部在八路军配合下,开辟皖东北和淮海区。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伪作战17500余次,毙伤日伪军24万余人。
华南抗日根据地
华南抗日根据地:包括东江、琼崖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原在东江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在曾生等领导下,组成抗日游击队,建立东江根据地。1939年2月,日军侵入海南岛,原在当地的红军游击队和海南岛人民,在冯白驹等领导下,建立琼崖根据地。两地都成立了抗日*政权,粉碎敌人多次“扫荡”,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苏北抗日根据地
苏北抗日根据地: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两个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苏中抗日根据地
苏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东临黄海,南至长江,与苏北、淮北、淮南、皖江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相连。皖南事变前统称苏北。1941年3月,苏中区党政领导机构成立,苏中抗日根据地开始形成。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4日,**和*对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作了具体部署,要求新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淮北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组成。它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淮南抗日根据地
淮南抗日根据地:由原皖东抗日根据地演变而来,它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津浦路纵贯其间。以津浦路为界,分路西、路东2个地区。
皖江抗日根据地
皖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浙东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是皖南事变后由浦东南进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以及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来的一大批*,经过艰苦奋斗,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包括四明、会稽、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4个地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河南抗日根据地
河南抗日根据地:开辟河南新区,是抗日战争后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经过八路军、新四军的共同努力,开辟了豫西,发展了豫南,扩大了豫东,恢复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华中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对于坚持全国抗战,控制中原战略要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鄂豫皖抗日根据地
鄂豫皖抗日根据地: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是1938年武汉陷落后逐步开辟的,习惯上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或鄂豫边区,也称豫鄂边区、鄂豫皖边区、湘鄂豫皖边区。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鄂豫皖根据地发展到东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阳,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人。
湘鄂抗日根据地
湘鄂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后,*鄂南特委成立,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鄂南抗日游击区。1942年,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主力南渡长江,建立了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据地。后因*顽固派大举进攻鄂南根据地,部队除留一部坚持当地游击战争外,主力部队撤退鄂中,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在极端困难中坚持了抗日阵地。
东江抗日根据地
东江抗日根据地:地处珠江江口、广(州)九(龙)铁路两侧,包括东莞、惠阳、宝安、增城、博罗等县。这里面向大海,背靠广州,是日军进攻广州、侵犯华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琼崖抗日根据地
琼崖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初,长期战斗在海南岛的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马白山分任正副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队员300多人。1939年2月10日,日军数千人在海口一线登陆,*军撤退,海口、榆林沦陷。是日,独立队派一中队在敌东进必经之地潭口设伏,战斗从早晨持续到黄昏。潭口阻击战,揭开了琼崖抗战的序幕。
邱北抗日根据地
邱北抗日根据地:邱城以北、威县以南、东至卫河、西至滏阳河,以邱县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它是邱县人民在地方党组织和抗日县*领导下,积极配合*领导的八路军及冀南区党、政、军、群领导机关,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坚持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历经浴血奋战,创建、坚持、巩固起来的。抗日军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渡过了一个最不平凡,最充满激情的时期,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项献。